因应COVID-19对经济的衝击,各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振兴及纾困政策。政府于2020年也实施了一连串的振兴经济与纾困措施,其中一项是「振兴三倍券」的发放,以促进消费,振兴经济活动。民眾每人自付1千元,取得面值3千元的「振兴三倍券」。振兴款的发放,很多国家都实施过。但有期限的振兴券则比较不多见,而台湾的「振兴三倍券」政策更独特的方面是它的自付设计,这项独特的设计没有其他国家在振兴政策里採行过。我们就来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看「振兴三倍券」政策。

以往,学者们都喜欢利用振兴政策来研究经济行为,因为这些经济政策可以被视为「自然实验」(2020诺贝尔奖得主的主要贡献是对「自然实验」的研究):民眾平白的获得一笔小小的意外之财。振兴政策最常被用在研究消费行为里的「边际消费倾向」:民眾获得额外1块钱,会花掉几块?(以下简称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的研究是经济学里一个重要,而且非常基础的学术问题。对MPC性质及数值的瞭解,不仅帮助我们瞭解及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更让我们瞭解景气循环的规律及各种政府政策的效果(例如税制、公共支出、低收入户补贴等等),更能帮助我们进行经济预测。

「生命周期/恒常所得假说」(分别由诺贝尔得主Milton Friedman及Franco Modigliani提出)预测,人们不会因为所得的微少变动而改变消费(MPC=0)。人们的消费水准只会因应恒常所得而改变:永久性的所得改变或巨大的财富变动。

亦即,人们不会对政府振兴给付增加消费。但根据美国2001及2008年的退税计画的研究结果显示,民眾花掉大约33.6%的退税在消费上(MPC=0.336); 2009年台湾消费券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民眾大约会把24.3% (MPC=0.243)的消费券用在本来没有计画购买的物品上(花在本来就计画购买的物品上等同存起来)。

我们针对「振兴三倍券」的使用行为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民眾把3千元三倍券里的38.1%或2千元(扣除自付的1千元)里的57.1%,用在本来没有计画购买的物品上;亦即,MPC=0.571,因为每人额外所得是2千元。以「每一块钱的政府预算所造成的效果」这个角度来看,三倍券的振兴效果是非常大的。

造成消费行为偏离「生命周期/恒常所得假说」的原因眾说纷纭,经济学界到目前还没有定论,因为很多的猜测都不能用严谨的实证方法验证。台湾的三倍券的自付设计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瞭解MPC偏离「生命周期/恒常所得假说」的原因,并让我们瞭解自付设计的政策效果。台湾的三倍券的自付设计,是一项非常独特、没有其他国家在振兴政策里採行过的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由诺贝尔讲得主Richard H. Thaler 提出)的思考模式是关键。

根据「心理账户」的理论,人们的决策方式是把不同来源的所得,归到不同的心理帐户:比较固定的所得(如薪资等)或大笔的一次性所得归到「财富帐户」,消费行为会依循「生命周期/恒常所得假说」的预测,不会因小额的变动而改变消费水准;非固定的或小额的一次性所得,则会被归类到「当前收入帐户」,人们会倾向把他花掉。政府发放的振兴款会被归类为「当前收入帐户」。三倍券发放的做法,会把民眾口袋里的1千元合併到政府发给的2千元,转变为3千元的「振兴三倍券」,亦即把本来在「财富帐户」的1千元,拨到了「当前收入帐户」。

我们也在问卷调查里询问民眾,假设未来再发放一次振兴券,但自付额改变成不同的金额时,他们准备花在本来没有计画购买的物品上的金额。我们发现,民眾会花在本来没有计画购买的物品上的比例(即MPC),会随着自付额的比例而提高。这些结果显示,三倍券的自付设计,提升了它的振兴效果。

#MPC #三倍 #振兴 #研究 #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