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在台湾已谈了二十多年,执政者场面话说太多,而实际作为太少,日前内政部公布去(2021)年出生人数降至15.3万,几乎是2000年的一半,谈了多年的少子化危机,长达二十年可以让我们扭转,结果竟如此,未来的歷史将会如此记载:「这是2000年之后,歷任总统最严重的失误。」

一般经济问题,可以透过调整结构,或者循振兴措施加以改善,这样的改善大多可以立竿见影,例如政府发放五倍券,马上就可以提振低迷的商业景气,政府欢迎台商回台循利息补贴,投资随后络绎于途。然而,人口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少子化有「螺旋的下滑效果」,若一开始不加以扭转,随后连上帝都救不了。

这原因很简单,自2000年以来少子化世代的小孩,如今已次第进入20岁了,他们的人数少,日后进入适婚年龄的人口也必然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或结婚率不变,生育率不变,每年所出生的小孩也会逐年下滑,于是少子化世代2.0的人数更少,如此又过二十年,出生的人口又更少,如此螺旋循环个二、三十年,进入了少子化世代3.0、4.0,少到每年可能只出生5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再怎么努力,恐怕也无力回天了。

事实上,国发会也算有先见之明,2020年的人口推估里,于低推估一栏已料到2021年会跌到15.7万,虽然比实际数略高,但已相当接近了,国发会这份报告一直推估到2070年,在「螺旋式下滑」的效果影响下,估计2061年出生数就跌破6万,2068年就会跌破5万。

这说明,人口问题只要一陷入「螺旋式下滑」,就积重难返了,国发会这份人口推估虽然描绘了这个螺旋下滑的现象,但还是乐观了点,因为这份推估假设未来我国的生育率可以年年达到0.9,事实上,去年应该已降至0.9了。

随着晚婚,不婚日趋普遍,生育率势必再探底,如此一年出生人数降至5万,毋须等40年后才出现,有可能30年后就会发生。

政府早在二十多年前看出少子化危机,多年来场面话说得惊天动地,什么国安问题,什么国家一起养,但尽在言辞中作文,在小事上盘算,浑然不知出生人口螺旋式下滑已年甚一年。十多年来政府就只会在生育津贴、育儿津贴、托育补助每月区区几千块的小钱里计较,如此大的国安问题尽纠结在一、两千元的小事,其失败是必然的,从去年出生人数创下新低即可明白,政府主事者也该醒一醒了。

看看昔日的欧洲,多数国家也曾歷经少子化,然而他们的回应是把小孩视为国家资产,相关福利适用至18岁,他们没有在言辞上作文章,说什么少子化是国安问题、要国家一起养,却以最严肃的态度来因应少子化,如今法国生育率达到2.0,德国也达1.6,英国1.8,其余欧洲国家也在1.5上下,我们已然是望尘莫及。

十多年前赋改会召开期间,经建会曾建议给予每位新生儿18年(0~18岁)长期赋税抵减,并採累进优惠制,让生育到第三个小孩的家庭享有更大的所得税抵减幅度,惟政府忧心财政不足以因应,瞻前顾后,并未採纳此一建言,以致错失时机,此一建言也就不了了之。

随后蔡政府上台的少子化政策、补助、津贴依旧围绕在六岁之前,津贴虽有提高,然以滴水之利欲治大旱之年,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去年出生人数如此之低,已是当头棒喝。

1970年代台湾财政不宽裕,但为完成十大建设,也只好派出财政部长李国鼎远赴沙乌地阿拉伯借钱,当年行政院长蒋经国讲了一句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因此,不会推诿财政困难,总想尽办法加以克服,也正是这样的决心才让十大建设如期完成,从而带动1980年代台湾经济的繁荣。

今天少子化问题,与当年台湾缺乏基础建设的情况相似,但政府因应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蒋经国虽没有说缺乏基础建设是「国安问题」,但却强调:「这是诱导我们经济升级的必经里程,也是增强我们国家力量的重要阶梯,政府将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魄力与作为限期完成这重要的施政。」遗憾的是,自2000年以来歷任总统因应少子化的作为,完全闻不出这个味道,以致政策延宕已达二十年之久。

我们要提醒执政当局,解决少子化的重要,如同当年十大建设的必要,没有十大建设就没有随后繁荣的台湾,同样的,少子化问题不儘速以大魄力、大政策规划解决,十年、二十年后台湾的萧条,也是在劫难逃。

我们借用一下蒋经国的谈话:「解决少子化,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盼望蔡总统了解少子化螺旋式下滑的严重性,已没有时间延宕了,一旦因应少子化的政策失败了,那么等待台湾的,就是一片黑暗的深渊。

#螺旋 #少子化 #因应 #下滑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