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恶化,但美国金融业者却持续对大陆扩大投资。据荣鼎集团统计,美国投资人持有陆资企业发行的股票及债券总值,从中美贸易战开打前2017年的7650亿美元,大幅成长至2020年的1.2兆美元,增加将近6成。美国经济分析局发布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显示,2021年前3季美国对大陆投资净增加51.4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的35.5亿美元成长达45%。

陆企不必作茧自缚

美国虽大力制裁中国的半导体及晶片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以压制大陆科技崛起,但美国的红杉资本、光速、经纬和红点等顶尖创投公司,自2020年初以来却加码投资大陆晶片新创企业,总数达67笔,尤其红杉资本累积投资超过40笔。若以投资金额来看,2020年美国投资者参与大陆新创企业投资达200亿美元以上,占大陆新创企业总投资额约3成。

大陆并未因中美贸易战而放慢市场开放脚步,外资持续长期看好大陆市场,美国对中投资热度未减,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大陆还是全球最重要的供应链重镇,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市场扩大开放,内需消费及服务市场的潜力将跟着爆发。由此衍生的庞大商机,自然成为境外企业与投资人目光焦点之所在。

大陆前年开放外资独资金融业执照,摩根大通、高盛及花旗等美国投行立即取得执照,并加码投入资金,就是垂涎高达54兆美元的大陆金融市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表示,该公司未来对大陆金融市场的投资金额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上海美国商会针对338家在陆美企所做的商业调查发现,近6成美企将增加在陆投资;超过7成美企表示,未来3年内没有将产线从大陆迁出的规画。依据大陆商务部数据,2020年大陆新设立美资企业1642家,2021年超过两千家,成长30.2%,美国企业与政府对中国崛起的回应态度显然不同调。

值得留意的是,相较美国企业与投资人无畏于政策方向,仍持续加码投资大陆,陆企却纷纷传出自美下市与取消赴美上市计画的消息。大陆共享乘车巨头「滴滴出行」去年12月发布重讯,决定自纽约证交所下市,重回香港或沪深上市,就是考量北京当局对国安及资安的疑虑。而包括网约车平台「哈啰出行」、约会软体Soul、社交网路购平台「小红书」等在内的中国知名新创独角兽,去年陆续撤回或搁置赴美IPO计画,也是基于同样的考量。

趁势消弭中美对立

陆企从美股下市或打消赴美上市念头,恐非企业本意。严格来说,这对大陆企业未来的筹资布局并不是好事。美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资金匯集地,也是胃纳量最大的市场。在美上市除了可筹得更多资金外,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国际知名度也有大大的加分作用。陆企若因非经济因素放弃美国市场,恐会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

不容否认,自2018年川普揭开中美对抗序幕以来,双方台面上的较劲对民间的投资决策已造成一定的压力。不过,基于市场与商机的考量,美国企业与投资人并未因而却步,反而选择加码投资、深耕大陆市场。对陆企而言,赴美国上市并非无利可图,也不是对美国市场没有兴趣,而是出于政治考虑的不得不选择。这也意味中美双方都应该更倾听市场与企业的声音,少些对抗多些合作,才能促进彼此利益的最大化。

尤有甚者,站在总体战略思维的高度,北京或许可进一步思考,如何妥善利用美国企业投资的动力,顺水推舟消弭中美双方的分歧与对立。毕竟,不管是对大陆或美国、甚至全球来说,中美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永远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成长 #投资人 #陆企 #大陆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