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过去两年里各国纷纷推出各式振兴方案,其中包含对抗气候变迁的各种政策措施,可谓是全球绿色新政爆发。尤其,眼见2030年科学家所预警的升温大限将至,已经有160个国家展现碳排减量企图心、136国承诺净零碳排、95国更新「国家自定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面对无可迴避的国际减碳浪潮,蔡总统于去年地球日时也宣示,我国将以2050年作为净零排放的目标年,除了推动能源转型,也必须针对制造、运输、住宅、农业等部门,提出系统性的减碳策略,自2022年起开启我国净零排放之路。然而,路径究竟在哪里?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气候议题不仅是环境、生态问题,还关系着我们大家的健康,及2030年时我们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可是迟迟不见我们的政府机关提出执行架构,推拖拉的态势,令各方有识之士心里实在着急!而何时才能够真正达成净零排放?影响国内永续发展进程外,我国以出口贸易为经济动脉的现实状况下,也攸关国内产业的生存。
去年7月,欧盟宣布的碳边境调整机制来势汹汹,国内各单位在震慑同时莫不严正以待。所幸欧盟宣布后,也给了各国企业缓衝准备期,于2023年至2025年率先实施过渡期阶段,仅要求进口商先行申报产品含碳量,2026年再正式实施,进口商则必须依照欧盟排放交易市场的价格,购买碳凭证。这意味着2026年之前,凡出口产品至欧盟的国内厂商必须做好净零排放的基本准备功课。然而,2026年还未到来,2021年底欧盟碳定价即已来到1吨90欧元,将近3,000元新台币,创下歷史性新高,实在考验我国企业未来的应变能耐。而对照着我国政府现下规划考虑中的碳费只有100~300元新台币,似乎也凸显前瞻指引不足、政策架构建置落后国际社会,着实让人捏把冷汗。
虽然2021年政府各部会面对这波零碳的绿色浪潮,也着实动了起来,却从未说明真正的策略方案与实施作法。国际间经济手段攻势连连,但我国未来会有排放交易市场吗?或碳边境调整机制?还是,永续金融政策?并未见政府明确说明擘画。截至目前,金管会是唯一陆续提出具体方案的政府部会,以永续金融的治理方式来促进永续能量的提升,令人稍有信心。然而,挑战着我们的碳议题绝对是跨领域与综合性政策,我国跨部会的整合机制却尚未成形,理应是主管机关的经济部与环保署,甚至迟迟提不出具体方案与实施进程,难以完成「净零排放」的最后拼图。
金管会于1月13日宣布:推动上市柜公司永续发展路径图,从2023年起到2029年,以7年的时间,採四个阶段达成全体上市柜公司完成「碳盘查」并查证的目标。我们对金管会承诺的使命高度肯定,但相较于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要求企业必须自2026年开始负担成本来说,如果我们2029年才完成盘查,推动完成时间上实在太迟;此外,仅以上市企业为主,未涵括我国出口主力的中小企业在内接受辅导,甚为可惜。
企业必须在2026年前完成「净零排放蓝图」,需要进行许多准备工作,才能确保2030年前在国际绿色新经济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企业除了盘查与减量目标设定,关于减量、抵换与查证,都是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同样地,为了能够顺利让企业在2026年欧盟执行碳边境调整机制下,负担的是最低成本,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置有效碳定价制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豁免负担,另一方面,也会提供企业减碳之真正诱因;只能期待国内建立有效的法规与制度后,企业如何迈向净零排放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显着进展。否则在目前技术上仍然面对极高的减碳成本下,企业要达成减碳目标恐怕遥遥无期。
「净零排放蓝图」绝不是减量时程和减量程度而已,在减碳成本极高的挑战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真正减量的有效策略(採取:排放交易市场的市场工具、碳边境调整的贸易工具、还是永续分类标准的金融工具?),以及不仅是盘查,还有减量(採用:节能、绿能、还是负碳技术?),甚至认证需求。相关政府单位,若未能从政策上回应这些问题,则2030年与各国经济竞争力的比赛,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点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