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昔日学徒自小拜师学艺,今日教育在各级学校执行,任用机制由公私部门决定,训练机制归各公司机关职涯设计。对人力之培训,必须具备前瞻观点,认识台湾所需重要人才,规划所需培育机制,否则环境变迁,产业更迭,结构调整,往往有些行业求才若渴,有些行业则求职见摒。在这少子化的世代,更不可浪费人力,应助年轻人充实百般武艺,打造充满光辉璀灿的未来。
人力资源涉及供需两层面,先以需求面言,制造业与服务业所需人力不同,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别,生产事业与金融事业工作差异。由国发会歷年所公布的人力需求调查,其对110至112年间的21项重点产业中相关职业项目118项,其中数位发展相关职类所须人力占比超过一半,包括研发、软体、工程、资讯、系统等等。究其缺乏人才原因,业者所反映的首位原因,是「应届毕业生供给数量不足」,占总原因比例26.3%最多,其次为「在职人员技能或素质不符」占26.0%,再次之为「在职人员易被挖角,流动率过高」占16.1%。此外,根据劳动部110年第4次调查,以111年1月与110年10底相较,各行业中以制造业人力需求较多(包括电子零组件、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高于服务业;人力需求原因主要是「公司营运扩增或多角化经济」及「退离者之补充」。
另从供给面而言,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108学年度各级教育统计,以大专校院学生人数而言,检视90年至108年间歷年结构占比变化,其中商业及管理从90年23.0%降至108年16.9%,工程及工程业在同期间从24.3%降至16.6%,而医药卫生从8.4%增至9.8%,餐饮及民生服务业更从3.3%增至10.7%。上述的学生领域比重与当今社会需求趋势相较,医药卫生确实反应了社会之强烈需求,然而餐饮民生服务业在近两年疫情环境下已跌落云端,至于需才殷切的工程类科却反有下降趋势。探其原由,108学年度的学生们在COVID-19袭击前已决志投入的职场领域,常只反应当时市场上之行业兴衰,而不少学校在招生压力下,也总是数算着开学日学生报到人数,未能规划到数年后学生毕业分叉路的选择机会。
若能具备前瞻眼光,先预测到行业兴衰趋势,自是上上之策。但是精准预测不易,则具备跨域能力者,较有生存优势。一般而言,科技专长者转到非科技类较为容易,反之则不然。求职者若已具备相当科技基础训练,无论在原本领域或转入其他领域,较易找到机会,可以降低人力缺口。于是乎,在教育训练阶段,若鼓励增加理工科技领域人数,则未来产业发展情境改变后,人力配合产业发展,就有了活化的生机。固然某些招聘人力的消息来自于非理工科技类科,其入行门槛低,然而其流动性高,人力可替代性大; 一旦市场风吹草动,有时遭受淘汰割舍之事常有所闻。
政府部门以服务社会大眾为宗旨,在人力配置上,宜反应社会之各阶段需求,具备弹性与专业性。政府透过高普考遴选人才,包括行政类与技术类两大类。以高考三级而言,行政类有9个职组,25职系,46类科;技术类有16职组,32职系,52类科。一般而言,技术类可转调行政类,行政类不得转调技术类; 至于行政类中,专业职组可转调基本职组,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技术与专业密度较高者,无论在公职抑或私部门工作上,一旦考虑职涯转换与人力调度时,较具弹性与应变力。
人才培育,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人口结构、产业发展、各级教育之间,应相互配合规划。各领域人力缺口问题,并非突发事件,乃是早可预知。检讨人力缺口,岂能只看眼前!如何营造出深度扎根、人才辈出、十步芳草、各适其所的社会,不但是未来世代的课题,更是当代决策与执行者的职责。今日的落脚,植基于昨日的抉择;今日的方向,决定了来日的山水。
(本文为个人意见,不代表服务机关看法)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