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对岸以病虫害为由,突然暂停进口台湾的莲雾和释迦,让以大陆为主要市场的这些水果陷入困境。目前正是凤梨释迦的生产旺季,产销之间的缺口约为37万箱、2200公吨,市价约2亿元。日前传出政府要求各部会国营事业主动认购,引发员工反弹,甚至以「史上最夸张农产品採购案」称之。

经媒体报导后,部分国营事业回应表示,此项採购是利用福委会经费採购,帮助国家和农民进行内销。发出公文的农粮署署长胡忠一先是表示:「从来没有任何一纸公文要求国营事业购买」,但接着却说:「农粮署在1月6日有发文给全台湾民营企业、公营企业,是用谦卑、恳求的心态来拜托这些公司行号等台湾大企业……」农委会主委陈吉仲也说,各国营事业及民间企业愿意订购,是「让农民好过年。」

姑且不论福委会的钱属于员工,公司根本无权要求其做出特定消费的选择;媒体更早已掌握到,经济部所属的台电、中油、台糖、中钢等已经「被分配」了3万箱,财政部所属公股金融机构至少要採购2万箱,显然农委会的说词和事实是有所出入─所谓「採购」其实就是「被採购」。试问,有哪家国营企业在收到公文和其他未见诸文件的暗示之下,敢不立刻配合、「主动」採购被分配的数量?

这其实就是绿营和蓝营执政的差异。蓝营执政时,顶多是由政府或立委出面号召大家採购支持,至于国营事业是否採购,都由事业单位自行决定;但在绿营执政之下,就会发出公文、分配配额,表面上没强迫,但要求的配额资讯一定会传达到位。而鉴于绿营执政下的「政治经验」,大概也没什么国营或公股企业敢「捅马蜂窝」,除非负责人不想干了。这就是绿营执政的「效能」会显着超越蓝营的关键之处。

这种「採购」,当然会让被採购水果的市价上升,让生产的果农「过好年」。但别忘了,消费者和国营事业员工的肚子都只有一个,吃了这种水果就无法吃下别的水果,所以别的水果就会「被替代」,产生排挤消费的效果。也就是说,政府是在要别的果农「过坏年」的基础上,才能让凤梨释迦的果农「过好年」。

另外,国营事业、公股金融机构和龙头民间企业的员工,原来都是职场上的优势员工,比较有健康意识,现在短期内「被迫」吃下大量高甜度的凤梨释迦,心中难免忐忑不安;消费水果的自由度被压缩之后,难道对绿色政府会有好感吗?如果这种事情一再发生的话,大概一两年下来,就会将绿营在国营事业、公股银行和龙头民间企业的选票全给赶走了,不是吗?划得来吗?这不是施政无能,找别人受罪吗?

民主政治的可贵,就在于人民有选择的自由。今天在绿色政权施政之下,选择的自由度已受到压缩,大家真的认为绿色政府不需付出代价?(作者为华梵大学人文教育中心兼任特聘教授)

#採购 #员工 #凤梨释迦 #绿营 #国营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