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外经贸关系方面,拜登政府也有斩获,并藉由各种合作倡议或双边对谈,明确告知盟友「美国回来了」,若说拜登第一年是「重返欧亚年」应不为过。首先拜登政府终结了与欧盟在空中巴士与波音长达16年的贸易争端,5年内取消各自对波音与空中巴士的补贴;同时也收拾了川普政府232条款国安钢铝税引发的战场,自今年1月1日起,美国同意对欧盟以关税配额取代232条款钢铝税。在财政部长叶伦有所让步下,也解决了美国在OECD与欧洲国家就课徵数位税不一致之对立,达成国际共识。更重要的,美欧于去年召开「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就出口管制、人工智慧、半导体供应链、数位经济转型等各种议题,擘划了美欧深化双边技术合作的远大蓝图。

拜登政府与亚洲盟友的双边活动也不遑多让,为提升印太地区四方安全会议(QUAD)对话层级,拜登亲自参加去年QUAD会议,成立疫苗合作伙伴组、气候工作组及关键和新兴技术工作组;美韩也多次举办元首峰会及对话,从朝鲜半岛核武议题至半导体、6G通讯,都是合作项目。美日之间也建立了「竞争力与韧性伙伴机制」、「商业和工业伙伴关系」、「贸易合作架构」等计画,展开多层面的美日交流。更重要的,拜登总统在去年10月抛出「印太经济架构」(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具体架构与协商程序预期将于今年出炉。

展望2022年,拜登政府今年重任所在,应当是如何将去年的构想转化为具体行动,特别是美欧TTC与印太经济架构之后续发展。美欧TTC虽未明讲,但联合力量共同面对中国的竞争乃为重点目标,因此设了十个工作组做推动重点,包括技术标准、气候与洁净技术、供应链安全、资通讯技术与安全、数据治理、迫害人权的技术滥用、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问题。

美欧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再次举办TTC会议,但美欧究竟如何藉由此一平台建构其所谓的21世纪标准和规则,或联手制订出可遏止中国「非市场经济」、「非市场行为扭曲贸易」的规则?将是今年观察的指标。

其次关于「印太经济架构」,拜登总统指出围绕贸易便捷化、数位经济之标准化及科技、供应链韧性、减碳和洁净能源、基础设施、劳工标准等领域,简言之,其内容未包含关税消除、服务与投资开放等市场进入自由化项目。又商务部长雷蒙多也强调,印太经济架构特色在于其为「架构」并非「协议」,因此各国参与程度有弹性。由于拜登政府去年7月并未向国会提出延长授权行政机关对外经贸谈判之「贸易授权法」(TPA),也意味着「印太经济架构」即便成形,未来如何争取美国国会的支持,将影响其所带来的效益,值得观察。

对于台湾,随着莱猪公投未过关消除变数后,2022年应可延续2021年臺美经贸互动升温的趋势,在TIFA会议、经济繁荣伙伴会议等基础,以及去年底宣布的「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Technology Trade and Investment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TTIC)下,继续促进台美双边贸易、投资扩展及产业合作,达成半导体、5G、电动车及其零组件等关键供应链合作目标。

至于区域合作领域,关键指标将在于台湾是否获邀参与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架构」,目前看来颇具机会,应当有助于臺湾与印太区域的供应链、科技及基础建设等之连结。

#美国 #拜登 #架构 #技术 #印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