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年开红盘第一天,上市公司台开就因爆出退票、董事长替换争议等纠纷,被交易所做出分盘交易的处置,金管会更直言,最快恐怕在11月9日就要下市。这家成立逾五十年的老牌企业,在上个世纪就已挂牌上市,如今股价连4元都不到,摇摇欲坠的表现,除了令人感到不胜唏嘘外,也凸显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台湾推动公司治理的歷程最早可以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说起,当时金管会开始向国内公开发行公司宣导公司治理之重要性,并陆续推动各项公司治理相关之管理机制。行政院于2003年成立「改革公司治理专案小组」,提出政策纲领暨行动方案,之后2013年金管会发布「强化公司治理蓝图」,2018年再发布「新版公司治理蓝图」,将公司治理评鑑列为重点工作,并配合制(修)定法令及自律规章,力图完善公司治理的法制基础与管理机制。

2021年在全球重视且加大力度推动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趋势下,金管会再启动新一期的「公司治理3.0—永续发展蓝图」计画…。但二十多年下来,受到监理最严苛的上市柜公司,却还是公司治理乱象层出不穷。

像因财报不实,在2020年有杜康造成DR之乱,2021年有康友-KY引爆的一轮KY股下市风波 ,再加上近一年来国内老牌企业经营权之争打得火热,如大同一年内董、总共换手五次。东元的父子经营权之争,还牵扯出内线交易及掏空案,目前都仍在侦查调查中。又近日台开的撤换董座争议,闹到公司跳票甚至可能面临下市的命运。讽刺的是连事件当事人邱于芸都发表公开声明强调,要换掉董座,请透过董事会、股东临时会讨论,「公司治理不是儿戏」。

公司治理当然不是儿戏,就以台开为例,其员工数超过400人,股东人数逾6万人,债权银行11家,相关债权超过70亿元以上,林林总总都被牵扯其中,影响不可小覷。

过去,投资人习惯用买卖股票的方式来表达对上市柜公司的肯定与支持,也乐于享受参与投资所创造的资本利得。一旦公司出事,或投资损失血本无归才要求主管机关负起监督的责任,甚至是成立自救会,然而这些多是亡羊补牢的消极做法和事后补救。我们认为积极的投资人,除了要求主管机关负责把关对上市柜公司的监理外,投资人(包括小股民)也可以积极来共同监督上市柜公司的治理续效才是。

最近国内另一桩光洋科经营权之争案,就在主管机关主动明确否决闹双胞的股临会召开,且供应链业者也罕见表态选边的连串动作下,快速让纷争得以落幕。且金管会再加码,火速要求证交所修法,未来股东会须改由「审计委员会」决议通过后才能召开,以杜绝再有两派独董不独立又各自召开股临会的扩权现象发生。

根据金管会统计,目前上市柜公司股东会採行电子投票家数比率达100%、全体上市柜公司均已设独立董事、1,335家上市柜公司(约八成)设置审计委员会、475家上市柜公司公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国内在推动公司治理多年后,确实已见到些许成绩。且近期除了防秃鹰,委托书制度大翻修外,证交所近日也完成「上市上柜公司治理实务守则」修正,其中最重要是,为防范内线交易,参酌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在有关财务业绩发布前,禁止董事交易股票之规定。

我们相信随金管会公司治理3.0—永续发展蓝图计画的持续推动,可预见未来法规会更加完备,有利持续优化本土投资环境,然而在法规之外,主管机关如何让国内投资人积极发挥小股东的权利,来负起共同监督公司的责任,看似还有很大的推广和努力空间。

近几年国际资本市场已在倡议股东行动主义,强调透过行使股东权利的行动,来实现对公司经营层造成压力,甚或影响其决策。在国内,投资人相关的意识尚未明显抬头,甚至买卖股票除了赚取价差,领股息的目的外,根本忘了还被赋予了可监督公司经营的权利。

现在疫情让国内视讯股东会召开已变得可行,加上国内上市柜公司股东会採行电子投票家数比率达100%,小股民即使不到股东会现场,也可以透过电子投票方式,对上市柜公司重大投资及买卖资产等议题做出否准的态度。今年的股东会大旺季即将来临,投资人大可透过电子投票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股东行动主义的意识,千万不要再让自己的股东权益睡着了。

#投资人 #上市柜 #权利 #监督 #电子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