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世纪初两岸加入WTO,伴随着全球数位网路的普及应用,更多开发中国家加入全球供应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带动了一波哈佛学者Dani Rodrik称为快速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时代;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2000-2009年间,全球中间财出口平均每年成长9.7%,总额大约占了出口值的一半。这样的发展,显示出在全球化下产业的发展机会,不再局限于原本的「雁行」顺序,只要有能力,有足够竞争力,就可加入供应链。
后来,随着中国大陆的人力成本提高,境内需求提高,加上通讯及运输成本的下降已降无可降等都影响到了出口的成长力道;2008-2009年的金融海啸,让主要国家之间的中间财贸易成长开始趋缓;同样按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2010-2019年全球中间财出口每年平均成长下降到3.8%。主要成长的国家为寮国、柬埔寨、尼泊尔及越南等国,这些国家的出口值成长及中间财成长都超过10%。显示出还是有些新兴国家能持续掌握中间财的出口。
这段因全球化及数位网路普及应用,所带动的全球供应链普及趋势下,原本哪些主动拉动产业升级,或者引领发展新兴产业的国家或部门,到底如何了呢!?是的,还是有群业者,顺着这个趋势,建立了新模式,引领各类供应链的发展。
在数位网路如此普及,专利技术趋势研究,企业创新研发的观察资讯,加上媒体的传播,只要有了新的「梗」出现,就吸引供应链各个阶段成员的积极自荐参与;去年底,FB更名为Meta,同时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愿景,几个月间,让许多沉潜的业者都跳了出来争取商机!可以见到这全球供应链商机有多大的吸引力,有多么的竞争。
在2020年,Ocean Tomo就曾预测美国标准普尔500(S&P 500)业者的市值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可能来到90%;在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及日本JETRO-IDE的共同研究成果中,也发现到许多的供应链领导厂商,藉着他们的研发创新投入,不但发展出专利、软体等无形资产,同时也发展出供应链管理技巧、各类产品的技术参数、产品设计与品味、标准等无法明确编码的无形资产,藉着这些属于组织的「复杂」无形资产,寻找妥适供应商及制造商,具体要求供应品质。
这些属于组织的独特无形资产,面对高度竞争的全球供应链业者,可以想见的议价优势。供应链领导厂商,藉着投资得以活用分布在全球各地供应链业者及物流体系,降低成本,放大企业无形资产的附加价值。这些供应链领导厂商,例如苹果电脑、Nike、Toyota及高通等,由于可提供供应链业者无形资产的支援(专利保护、技巧经验及认证等),可选择、引导及培育新的供应链业者。最后,在各国海关的进出口纪录中,也只呈现出类似鸿海的制造成本金额,那仅是这些领导厂商财报营收的零头。
台湾产业一直都是全球供应链中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相当雄厚的创新竞争力。不过,台湾业者尚未曾站到供应链领导厂商的角色,就在当前数位转型趋势,出现许多新兴机会下,台湾业者的营运模式,应可向上升级,不再只是考量人力及成本,得开始好好学习如何发挥无形资产的价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