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由于美、欧通膨率陆续公布,皆创了新高,让不少人担心通膨又要来了,甚至也有专家认为低物价时代结束了。没错,从数字表面上来看,自去年下半年起各国通膨率持续升高,大有山雨欲来之势,然而这样的通膨率绝不可能演变成1970~1980年代的停滞性通膨,除非随后出现严重的恐慌。

这一波物价上涨,先是因为全球景气復甦,需求升高,供不应求以致国际农工原料行情上扬,随后在投机性需求出现后,这些物料更是大涨特涨,原油自去年初每桶54美元升至今已逾90美元,而棉花、玉米、小麦、糖、铜、镍、铝也呈两位数上涨,在成本的推升下,消费者物价(CPI)必然会跟着涨,这也就是美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膨率屡创新高,元月升至7.5%创下40年最高的原因,而欧元区元月通膨率也升至5.1%,这些数字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若据此便认定通膨要来了,恐怕是言之过早。

依经济学理,通膨可分两类,一是成本推动型通膨(cost push inflation),一是需求拉动型通膨(demand pull inflation),歷来供给不足往往是推升通膨率的第一步,供给不足也许是来自景气復甦的需求增加,也许来自战争的原油禁运,也许是旱灾使得农产减少,无论供给的减少是来自经济因素、战争因素或天候因素,反正供不应求,物价自然是要涨的,这是市场的法则。

值得注意的是,歷来通膨之所以会发生,单是成本推动是办不到的,歷来通膨之所以会一发不可收拾,原因就在于恐慌。当人们看到缺货、缺料就开始恐慌,恐慌会衍生出囤货、抢料,若其间还有人囤积居奇,居间炒作,这会让通膨质变,从成本推动型通膨转为需求拉动型通膨,而这两股力量(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在恐慌的牵引下,相互激盪,彼此追涨,若无法安定这股情绪,通膨将会因恐慌而失控,最终成为经济灾难,甚至政治灾难,歷史上这类例子,斑斑可考。

1990年以来全球通膨率降至二战以来的最低,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东京回合、乌拉圭回合等多边贸易协定的执行,各国大幅调降关税,使得自由贸易得以实现,促进了全球化生产,而随着中国大陆参与生产活动,生产成本降低,货品价格大降,全球供给不虞匮乏,由于供给没有问题,恐慌无由而生,因此近30年来物价虽偶有波动,但通膨率稳定下滑,以美国为例,1970年代(1970~1979)平均通膨率为7.0%、1980年代5.6%,1990年代3.0%,2000~2009年2.6%,即使去年美国物价大涨4.7%,过去十年平均通膨率也只有1.9%,这说明自由贸易,全球化生产对稳定供给,平抑物价及消除恐慌有极大的贡献。

过去30年全球并非平静无波,2008年每桶原油曾一度涨破140美元,农工原料涨势比今天还凶,但是自由贸易的力量还是化解了这一波通膨,自由贸易让全球货品得以充裕供应,同时也让恐慌得以降至最低,小恐慌所造成的短期物价上涨偶尔仍会有,但像1980年之前这类大恐慌,已不復见,这也是美国自1970年以来通膨率长期走跌的原因。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国通膨率虽迭创新高,然而和1980年前后两次石油危机年代已全然不同,以台湾而言,小恐慌、小抢购造成社会骚动仍是有的,但和昔日相比,那是天壤之别,回忆1974年由于石油危机,物价月月高涨,这个月涨了10%(月变动率)、下个月又涨了15%,如此一年下来通膨率高达47%,由于通膨太严重,连一元的镍币、五毛的铜板也悄然自市面消失,因为镍币及铜板的价值已超过其面值,恐慌到这个地步,实难想像,由此可知,当年这个惊人的通膨率,固然有成本推动的成份,但恐慌的火上浇油应该有着更大的贡献。

观察各国近日的数据,虽然CPI年增率涨势较高,惟月变动率则日趋缓和,美国元月CPI月变动率仅0.6%,已自去年9月高峰0.9%下滑,而欧元区CPI月变动率更只有0.3%,也比前几个月温和一些,台湾虽连续六个月超过2%,元月CPI月变动率也只有0.4%,与昔日通膨年代相去甚远,自无需恐慌而自乱阵脚。

随着1990年以来自由贸易、全球化生产,供货充裕,物价下跌,经济学家梭罗曾表示:「1970~1980年代的通膨,已是一座熄灭的火山。」50年来各国物价的长期趋势,大致证实了梭罗的看法,自由贸易已让通膨成了熄灭的火山,通膨要再活跃的机率甚低。然而,要避免通膨復活,除了持续的自由贸易之外,防止恐慌的预期心理也非常重要,就政策而言,执政当局今天所要做的就是断绝一切可能让民眾感到恐慌的因素,只要没有恐慌,通膨的火焰就冒不出来,在市场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通膨压力自然可获纾解。

#自由贸易 #美国 #通膨 #供给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