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震撼了欧美各国,也让世人惊觉:坚持推动「北约东扩」的结果,竟然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儘管乌俄双方的和谈已经展开,但除非乌克兰人运用智慧,选择真正对己有利的和解方案,否则很可能陷入长期的征战之中,甚至血流成河,形成严重的人道灾难。
在寻求和解与对话的各项方案中,经常被提及的选项之一是「芬兰化」政策,也就是「维持小国的中立自主,既不依赖国际军事联盟的荫蔽,也不轻易触怒近邻与强权,以期维持自身的独立、和平与发展。」在西方强权的眼中,曾经对芬兰化赋予贬义,但凭藉着此一政策,芬兰人从1920年代以迄冷战结束,在列强间维持中立,透过巧妙的平衡,成为沟通东、西两大强权的重要桥梁。
这一成功经验,与芬兰民眾心目中「最伟大的芬兰人」马达汉的一生传奇,密切相关。马达汉是芬兰少数民族瑞典裔贵族,他精通德、法、俄及瑞典语。1887年秋天,20岁的他离开当时仍归沙俄统治的芬兰大公国,进入圣彼得堡骑兵学校,毕业后成为俄国军官。此后30年间,他参加过日俄战争,又曾远赴中国西北刺探地理与军情;随后一路晋升至中将,成为俄军之中最高位阶的芬兰人。
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俄罗斯帝国瓦解,马达汉回到赫尔辛基,领导芬兰白卫军打败了红卫队,成为政府军的最高领袖。1939年他在分隔芬兰与列寧格勒之间的卡瑞利亚地峡,设置了着名的「马达汉防线」,以防范苏联的入侵。
1939年8月,史达林和希特勒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了延缓与德国的对决,苏联争取空间与时间,在德国併吞波兰的同时,占据了波兰和苏联的接壤地区。于是,芬兰与波罗的海三国沦为两强交易下的牺牲品!德国承认芬兰归属苏联。苏联要求芬兰应将卡瑞利亚地峡的芬─苏国界向北迁移,并在赫尔辛基附近的海岸建立苏联海军基地。
马达汉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维瞭如指掌,敦促芬兰政府作出必要的让步,但政治人物却拒不接受。结果,苏军入侵造成逾7万芬兰人死伤。但在马达汉沉着笃定的指挥下,芬军重创了苏军,造成苏方死伤多达35万人。这也就是着名的「冬季之战」。
芬兰人原先期待在抵挡住苏联第一波的攻势后,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奥援,但无论是英、美、法或瑞典、挪威,都口惠而实不至,这样孤绝的处境和当今的乌克兰面临的考验一样,凸显了大国政治的无情和小国的无奈命运。
1946年3月,马达汉辞卸总统一职。后继的总统帕锡基威与柯克能连续执政长达36年(1946-1982)。有鑑于战争的教训,他们积极地与苏联维持友好互信,同时也推进与西方的长期合作,并且坚持中立,也拒不加入北约。这正是乌克兰人当今面临的抉择。
「芬兰化」的成功经验反映了芬兰人「以小事大」的高度智慧,但能否让其他小国学习与反省?却在未定之天!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