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衝突的炮火或许离我们很远,但台海危机的乌云始终笼罩在我们头上。国家、群体或者人际之间的衝突不断,莫非人类社群尝试建立合作与互赖的努力,终究将如薛西弗斯的诅咒一般,「无尽且徒劳」?

国家和国家之间能否为了共同的安全目标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而形成一个以合作共同体替代对抗的共同体呢?联合国是一个尝试,但并未成功,俄乌战事爆发后,联合国连谴责案都无法通过。至于美国,虽有世界警察之势,但美国的利益终究不是所有国际社群的共同利益。于是我们可以想像,甚至亲身经歷国际社群中的弱肉强食,台湾的前途和安全能够依赖谁?

尤其号称外交老手的拜登总统自上台以来,接连在两次重大国际衝突事件中备受批判。先是拜登政府宣布将自阿富汗撤军后11天,阿富汗政府旋即垮台。其二,美国虽预告普丁可能对乌克兰开战,但美国与北约到开战第3天才推出外交制裁,且未派兵介入。美国的态度令国际社群对于美国的威信产生更大疑虑,也衝击拜登政府的威信。

所幸俄乌战事给了美国政界更大的警惕。美国绝不能轻忽战略竞争者的意图和手段,美国必须对战略竞争者释出更明确的讯号或者威慑,不论是对俄罗斯或中国。同时,美国更必须提供盟友更明确的支持,毕竟绥靖所带来的通常不是和平。

俄乌战争前夕,美国在台协会曾以声明重申:「美国对台政策不变。我们对台湾的支持坚若磐石,且致力于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还强调:「(美国)坚持《台湾关系法》下的各项承诺,持续支持台湾的自我防卫、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作为。我们强烈要求北京停止对台湾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施压。」

俄乌开战后,白宫显然意识到文宣并不足以对潜在对手和盟友表达美国的决心。为此,拜登政府紧急于3月1日派遣由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及前国安官员等离任高阶官员所组成的代表团访台。代表团此行既是向台湾表达美台关系稳固;同时也是向印太地区国家表达美国对台海和平稳定现况的重视。另外在3月2日,共和党籍的前国务卿蓬佩奥亦来访。

美国朝野政治领袖先后访台,既有国际政治上的「威慑」意涵,也有美国国内政治的竞争意涵。民主党的总统及共和党潜在总统参选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台湾,作为其展现全球领导力的舞台。

对台湾而言,美中战略竞争、新冠肺炎疫情、俄乌战争确实将台湾国际战略地位提升至另一高度。台湾的半导体供应链在美中战略竞争中扮演关键角色,更在新冠肺炎疫情衍生的全球晶片荒中,展现出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不可替代性。台湾在美中印太战略的地位同样随着美中关系典范转移而更显重要。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认识到,台湾的角色来自于台湾能够满足多数国家当前的战略利益,而这样的战略重要性并非长久不变。台湾自应时刻准备因应长期存在的威胁和衝突风险。

我们注意到乌克兰人在寻求国际支持的同时,更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随着乌克兰政府、军队和人民持续抵抗俄军进逼的时间越久、造成俄方战损益增,国际的外交支持、军备支持以及对俄制裁也陆续出台,并且在战场上、在俄罗斯内部产生了效果。乌克兰的案例足够让台湾社会学到经验,面对衝突,只有自己能够承担,撑得久、挺得过,才能争取到盟友和国际社群的同情和支持。

面对诡谲的国际情势,我们必须谨慎但也不必悲观,笔者依然坚信,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人类社群尝试建立合作与互赖的努力不是徒劳。期待台海情势和平稳定发展始终是国际社群和人民共同的期待。(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

#美国 #俄乌 #国际社群 #社群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