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仲容于民国50年发表「谈谈当前的经济情势」一文写道:「49年已过去,现有的统计资料还不能允许我们对这一年的整个经济发展作一总结,但几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我们已有最粗略的估计,物价方面,49年12月台北市趸售物价较上年同月上涨了11.7%,但尚未形成循环性的上涨。」
■尹仲容说:「所谓通货膨胀,是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不仅是货币因素而已,记得美国经济学会曾对inflation下过一个简明的定义,认为是一般物价水准普遍而继续的上涨现象,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多,除货币过度的增加固为原因之一外,其他因素不胜枚举,决不是单纯的抽紧银根可以解决。」
最近物价大涨,时而有人援引进口物价指数谈输入性通膨,时而有人提及消费者物价指数谈停滞性通膨,有时又听到趸售物价,偶尔又听到核心物价,这世界到底有多少种物价指数?
这世界有很多很多物价指数,随着资料愈来愈完备,各类物价指数琳琅满目,然而,民国40年代的台湾只有趸售物价指数,当年政府官员所引用的都是趸售物价,尹仲容曾为文指出:「民国48年台北市趸售物价涨了11%,49年底又达11.7%,说明如今通膨的威胁仍在,所幸尚未演变成循环性上涨。」
通膨无法靠抽银根解决
尹仲容当过经济部长,也曾主管外贸会、美援会及台湾银行,被誉为台湾经济的领航者,对通膨有极深入的观察,他常感慨通货膨胀由于冠有「通货」二字,让人望文生义,将通膨解释成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说:「事实上,通膨除了货币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不是靠抽银根就可以解决的。」此一见解在当年可能有很多人无法领会。
趸售物价是民国40年代用来观察物价变化的唯一指标,编制消费者物价指数是民国50年以后的事了,按理说观察通膨应该用消费者物价,但在两岸战火连天的年代,能有趸售物价已经很不错了,随着台海偃旗息鼓,得以休养生息,统计资料渐上轨道,才有后来的这么多的物价指数。
那么,趸售物价能否用来观察通膨?主计处长期观察消费者物价与趸售物价的关系,发现趸售物价的变动领先消费者物价约一到两季,意思是趸售物价一涨,也许当下消费者物价仍然平静,但不要太高兴,随后就会涨了。
这是因为趸售物价衡量的是厂商的进货价格,当进货成本提高了,迟早要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尹仲容那个年代,以趸售物价的变动趋势来研判通膨仍是可行的,不过若要衡量民眾的感受,消费者物价还是比较准确些。
趸售物价涨幅连11月逾10%
以最近公布的物价来看,我国趸售物价涨幅已连续11个月超过10%,同期间消费者物价的涨幅只介于1.8~2.8%,这并非厂商仁慈,而是这些上涨的原料只占最终消费品的小部分成本,加以市场竞争,因此涨幅比趸售物价小很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趸售物价其实是综合进口、出口及国产内销等三项物价指数而成,今年前两个月趸售物价涨了11.3%,是拜进口物价、出口物价及国产内销物价分别大涨12.5%、10.3%、11.1%之赐。
除了前述这些物价指数,自去年起我国又新编生产者物价指数,这是衡量出厂价格,和趸售物价最大的差别是不包括进口物价,这项指数虽距离消费者相当遥远,但同样也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领先性,今年前两个月也大涨10.7%。
物价指数从民国40年代只有趸售物价,半世纪以来已增编出数十种物价指数,指数虽多,无非就是衡量生产面、消费面的价格变化,惟观察层面更多元,比起尹仲容的年代,今天政府有这么多资料来对抗通膨,实在是幸福多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