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海岸以沙丘地形为主,受季风、洋流冲蚀,过去30年来46公里海岸线平均倒退近200公尺,市长郑文灿16日宣布将推行海岸专案造林计画,以5年为期在台15线以西约2万公顷腹地造林10万棵,并规画许厝港溼地为示范场域,培训造林志工、导入企业资源,未来还能结合环境教育发展生态旅游。
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海边难的不是种树,而是如何把树种活!」海岸管理工程处长林立昌说,桃园海岸以沙丘地形为主,大潭电厂以北到竹围是东北季风威力最强的地带,夏季动辄50°C的高温,最不利植物生长。
郑文灿指示海管处启动「桃园滨海绿色廊道造林计画」,进行海岸造林、防风定沙,减缓海岸线退缩速度,造林原则採多种类、多层次密植混合方式,每公顷要5000株,并搭配蜜源、诱鸟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他也提到,造林范围以台15线以西、近2万公顷的可植树土地为主,初步规画许厝港溼地復育区为造林示范场域,成功后再扩大至其他地方推广。
林立昌说,许厝港溼地造林计画预计4月启动,除海管处会整地、养地,防风定沙、降低盐分,也会以1年为期招聘社区居民培训,在草漯沙丘的里海学堂授课,教导种树和养树并发放植树证照,尤其沿海热、水分蒸发快,得由志工随时补水,确保水分和肥力足够,克服强风、日晒、盐雾等天然不利因素,并把握春天最好造林时机,在明年开春种下1万6800棵树,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植树证明折抵碳费
林立昌也提到会积极导入企业资源,像是许厝港溼地造林示范计画将与富邦金控Run For Green计画合作,只要跑者参加4大马拉松累积达40公里,富邦就帮跑者捐1棵树,由社区志工帮忙种植跟养护,透过企业提供资源、社区出人力、政府来媒合,让树成为社区的一份子。
除此之外,也计画发给企业植树证明。林立昌说,每棵树1年可吸收12公斤的二氧化碳,生长20年约可吸收240公斤的二氧化碳,透过发放植树证明,待未来碳费制度完善后,就能让企业凭植树证明申请折抵碳费,力拚2027年底在桃园海岸线种下10万棵树、存活率要逾8成,达到抑制飞沙、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海岸景观的目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