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近年意识单靠再生能源难以达成气候目标,使核能再度受到青睐,尤其在乌俄战争爆发后,中、俄核能势力受到牵制让美国有机可趁,加速发展新核能。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security are pushing against each other in shaping the future. That's particularly apparent in this week's events surrounding nuclear power.

今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委员会公布最新报告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再度呼吁「煤及其他化石燃料危害人类」,催促各国尽快降低化石燃料的能源比重。

正当各国开始思考核能发展之际,乌俄战争打到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导致停电及起火。虽然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表示乌克兰核电厂正常运作并未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的情形,但核安议题再度浮上台面。

环保与安全摇摆不定

非营利组织「全球安全合作会」创办人朗哥(Kenneth Luongo)表示:「各国将在气候变迁与全球安全的取舍上摇摆不定。」但无论如何,去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后,各国已意识单靠再生能源难以达成气候目标,认真考虑调整核能政策。

目前全球核能市场两大势力是俄罗斯与中国。据世界核能协会统计,目前全球电力约有10%来自核能发电,而这些核能来自440座现役核能反应炉,分布在全球30多国。目前全球正在建造的核能反应炉共有55座,其中19座位在中国,反观美国只有2座。

核能研究院(NEI)政策发展及公共事务副总裁柯堤克(John Kotek)表示:「中国拥有全球发展最快速的商用核能及全球最大民间核能产业。他们建造核能反应炉的速度媲美1970年代的美国或1970、1980年代的法国。」

中国急速发展核能主要是为了应付国内快速膨胀的用电需求,俄罗斯则是长久以来以稳定速度发展核能。目前俄罗斯正在建造的核能反应炉只有3座,但俄罗斯却是全球最大核能技术出口国。俄罗斯开发的VVER反应炉广泛应用在孟加拉、白俄罗斯、印度、伊朗、斯洛伐克及土耳其等国。

相较中、俄,美国1979年宾州三哩岛核外泄事件爆发后对核能敬而远之,1986年乌克兰车诺比事件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全球唤起淘汰核能声浪,让美国逐渐丧失核能势力,但拜登总统上任后政策再度转向。

去年11月拜登签署的基础建设法案包含60亿美元经费,用来保存美国现役核能反应炉。除了联邦政府,地方政府正推动的核能相关法案约75至100项,与10年前约12项相比明显增加。柯堤克认为美国近年之所以对核能态度转变,是因为地方政府逐渐正视气候变迁,积极寻找火力发电替代方案。

朗哥认为俄罗斯攻击乌克兰核电厂,而中国又对IAEA决议案投反对票,将使两国核能出口声势大跌,反而让美国有机可趁。他表示:「美国决心不再让中、俄主导核能市场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意外投入数十亿美元发展小型模组化反应炉。」

小型反应炉抵触政策

小型模组化反应炉最初在1950年代问世,但近年再受重视,因为传统核能反应炉建造与维护成本昂贵,小型模组化反应炉使用较多标准化零件,能降低建造成本并缩短工程时间,唯一疑虑是政策站不住脚。传统核能反应炉的铀浓度仅5%,但小型模组化反应炉铀浓度高达19%,逼近IAEA设定核武级铀浓度20%。

#中国 #美国 #核能 #反应炉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