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国际间推动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趋势,我国政府各部门也开始启动各阶层之净零排放策略座谈会,并设置气候变迁办公室,规划具体减碳排的策略。但却常见不同估算方法产生的数字相互加减,且不合逻辑之减碳量估算方式。

例如使用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方法学估算经认证的碳减排量,直接扣除採用「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方法学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册之部门排放量,或扣除太阳光电产电量换算之减碳量。甚至为了达成减碳的比例,再扣除产品生产之碳足迹。但若要建构碳交易市场或制定碳价,需要一致性的碳抵换计算方式,才能与国际接轨。

国内环保署推动碳抵换,最常用的方法学是京都议定书规范之清洁发展机制,是订出基线,再比较不同情境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额。例如,适合畜牧业使用的清洁发展机制方法有废水处理之甲烷回收、动物粪便管理之甲烷回收,以及藉由堆肥程序避免甲烷排放等。

清洁发展机制也是各国进行碳交易的计算基础,碳交易的市场在京都议定书时期,分为签约国承诺且碳价较高的的法规市场,与非签约国的自愿性市场,2014年后融合成一个单一碳价的市场。碳交易的另一个机制是排放交易系统(简称ETS),交易项目包含每单位的二氧化碳与甲烷在内,共七种温室气体,换算为碳价,但是,完整进行七种温室气体交易的只有加拿大的新苏格兰省和魁北克省。其他各国和城市执行的状况不一,例如中国虽已经推动全国ETS,但仅执行电力减排。纽西兰交易之温室气体种类虽然高达6种,却没有进行农业碳排的ETS措施。台湾则被标示为「考虑ETS中」。

然而根据「2021年世界银行碳价现况与趋势」报告,大多数参与ETS交易的国家,碳价远低于每公吨二氧化碳当量40~80美元,要达到实现控制升温在2℃以内还非常遥远,未来十年需要更高的价格才能达到升温1.5℃的目标。目前实施ETS的26个国家或城市中,只有瑞士和欧盟的碳价高于每公吨二氧化碳40美元,一半的国家甚至碳价低于每公吨10美元。

若採用碳税徵收方式,纳入二氧化碳排放成本,35个国家或城市中,仅6个国家达到每公吨40美元以上的目标,约31%的国家碳税低于每公吨10美元。但徵收碳税可能会直接衝击国内产业生产与民生消费,故在考虑徵收前,必须要谨慎规划、沟通及讨论,朝向产业减碳、产业永续发展、维护民生基本生活需求及粮食安全等多赢模式规划及推动。

此外,根据2021年排放交易手册报告,目前农业部门中生物直接排放的项目(肥料、粪便及畜牧生产所排放之氧化亚氮、反刍动物所排放之甲烷)尚未列入交易中。因为农业部门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现有交易项目、检测困难,且可能造成农产品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影响农产品之出口竞争力,同时威胁国内粮食安全。

综合上述,国内推动净零排放政策,除对于各产业部门要求减碳措施外,仍需要提供各产业部门有效之经济诱因。例如,辅导产业界藉由减碳措施,配合碳抵换或是碳交易,以获取因减碳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但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的市场碳价低,(每吨二氧化碳小于1美元),可能需要考量加入排放交易系统(ETS),建议可以先以工业、运输或电力等交易的项目开始,由台北市加入此系统(例如Taipei ETS),再逐年扩大为全国。

#二氧化碳 #碳价 #方法 #排放 #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