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的疫情加剧令经济受负面影响,中国出现新一波Omicron疫情,导致若干主要经济和工业城市(如上海、深圳和东莞等)需要扩大封锁和人口流动限制。由于中国注射疫苗加强剂的比率低于其他国家(约40%),目前仍未有迹象可在短期内放宽清零政策。若接下来疫情扩大且限制收紧,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将受到更大打击。短期内,内需(尤其是服务业消费)可能减弱。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继续面对房地产行业疲弱造成的增长阻力,因开发商的流动性承受压力,且蔓延至广泛经济的风险忧虑持续。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形势仍会充满挑战。

目前中国2022年的增长目标约5.5%,但如果没有更多果断和及时的政策支援,经济增长可能低于5%。

再者,中国目前为止的刺激措施表现不如预期。中国公布的2021年12月份经济数据偏正面,在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和零售销售方面,年增长均远高于2021年12月的水平,市场认为这降低了放宽政策的迫切性。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贷款利率维持在2.85%,有别于市场预期的下调10个基点,政策结果令市场失望。

最后,则可归因于中国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下市风险。3月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定了五家可能需要下市的中国公司,再次引发投资者的担忧。消息令最受欢迎的中国ADR被美国投资者加快转换和出售。

美国证监会做出公布后,中国ADR即将下市的风险日益增加,符合条件在港上市的ADR可能加快脚步,但未能通过港交所上市审查的眾多中小型股,其流动性在下市时可能显着受到限制。

必须留意的是,由于对近期某一些地缘政治风险事件如俄乌衝突发酵的担忧,市场出现了极端剧烈的调整。快速的下跌又加剧情绪的恐慌和投资流动性的负反馈。在长期市场估值已经具备较高的隐含回报率的背景下,这类短期的剧烈变动往往不可持续。中期来看,我们认为结构更重要。

在中国「两会」过后不难发现到,「稳增长」是2022年宏观经济的关键词之一,对投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尤其对相关部分类股有利。

但我们要强调,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中长期更确定的关键词。我们在投资分配中,既要关注一年维度的趋势,更要关注可持续更多年的、更大的趋势。尤其在难得的市场调整之后,更要优先关注中长期的趋势。

对投资人而言,降低短期对市场波动的高频判断,着眼中期,寻找结构性机会,更有可能把握市场机遇。

因此,在投资上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关注三类投资机会:一是和资源能源相关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受益的行业;二是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等需求比较确定的行业;三是互联网相关的科技、传媒等行业。

虽然中国股市近期出现不少波动,但大投资人应谨记,就是在歷史上,中国股市向来都是在波动中增长,只有接受这个现实的投资者,才能获得长线成果。

(滙丰中国科技精选基金刘柏廷)

#行业 #中国 #关注 #投资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