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4年,并在2015年8月大爆发的TRF事件(目标可赎回远期契约或称组合式匯率选择权契约),根据监察院对TRF的调查意见,投资人操作人民币TRF的净损失约732亿元,银行转销的呆帐损失在约百亿元以上,根据媒体不同的估计,投资人损失约2千亿元。

事件爆发后,金管会投入大量资源处理,调查银行缺失并数度裁罚,更协助投资人处理申诉事件,金融消费评议中心也花费成本进行TRF调处程序,至今仍有案件正在调处中,中小企业因TRF亏损倒闭的新闻,近期仍有案例不时传出,TRF造成的损失非常惨重。

选择权产品是零和游戏,有人亏就是有人赚,我参与协调TRF争议的过程中,遇到银行与投资人互相指责,心中不禁纳闷,到底谁从TRF获利了?

人民币TRF的本质是投资人与银行对赌人民币升贬,赌局的参与者包含投资人、国内银行、国际投资银行(上手银行)以及上手银行背后可能的客户,回顾整个TRF事件,投资人亏损,主管机关、评议中心费心费力,肯定没赚到!国内银行从呆帐及信誉的角度来说,也很难说赚到了!

谈论谁是赌局的赢家前,先来看看TRF商品的架构,契约设定在一定的期间内(一般是二年,每月结算一次),会先约定一个比当时人民币匯率低的执行价、再设一个更低的人民币匯率保护价,每期结算日当匯率高于执行价,投资人获利,如果结算日匯率低于保护价,投资人必须赔偿二倍损失给银行,而且商品架构中投资人的获利设有上限,但是亏损则无上限,银行则是获利无上限而亏损有上限,反正就是对赌押注,只是条件对投资人不公平。

根据大多数银行说法,国内银行无能力设计TRF商品,基于监管及风险,也不会跟投资人对赌匯率,商品是上手银行设计及销售,国内银行只是转售上手银行的商品,但从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各国对于这些上手投资银行进行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有严格限制,上手银行不太可能自己与投资人建立赌盘对赌,市面上最合理的解释是,上手银行后面另有真正的玩家,例如对冲基金或是私募基金。

回顾TRF事件,从一开始营造人民币升值的气氛,产品的设计上让投资人短期内收到权利金,但长期来说亏损无限,又给予国内银行不错的销售利润,这样的养套的布局,一时之间让国内银行跟投资人都疯狂投入,最后在2015年宰杀猎物,事后看来,从气氛的营造、产品的设计,玩家堪称完美布局。TRF事件不是个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研究报告,早在数年以前,类同TRF「获利有限、亏损无穷」的选择权商品,在韩国、香港、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巴西、墨西哥与波兰等国都发生过类似的坑杀投资人的案例。

名侦探柯南说过,知道凶手是谁就能制止连续凶杀案,到底TRF的获利者是谁?搜寻官方公开记录,2014年5月裁罚银行销售TRF时,曾有提到「上手银行」,但仅止于此没有深入说明,而国内多数银行至今仍不愿说明上手到底是谁,甚至从上手银行拿到多少好处,银行也不愿意透露,上手银行后面的玩家更没人知道,一般投资人根本没有能力追查背后的获利者,TRF造成的直接金钱损失至少千亿以上,间接的社会成本更高,这样的金融大案,但至今无法知道真正获利者?对于受害投资人极不公平,况且这次的TRF风暴虽逐渐消散,但如果没有揭发后面的真凶,未来各国坑杀的案例还是会不断出现,除了冀望主管机关的调查,或许我们只能静待下次凶手的犯案。

#上手 #投资人 #上手 #匯率 #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