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首重辨识,但如何从诸多事件中,辨识出ESG风险因子?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从ESG的字面意思切入,而现阶段最受瞩目者当是环境风险。比如授信客户长期漠视污染防治、废弃物管理遭受裁罚,抑或耗能、碳排过鉅而必须缴纳代金、碳税等额外支出,恐连带影响财务状况与还款能力。又若客户抵押物坐落在水患频繁低洼处,即可能因极端气候导致降雨更集中,受灾机率提高造成担保品价值减损。

当然,ESG风险不只局限在环境,客户因社会议题处理不当、公司治理欠佳所衍生的风险,亦皆为金融机构不可忽视之课题。例如近期乌俄战争重创全球对俄曝险部位,即被认为是俄罗斯背离国际人权规范所致。又譬如客户涉及社会争议案件,引爆消费大眾串联抵制,波及公司正常运作,比方说去年底「玛莎恶徒」连累家族企业,对往来银行不啻为一打击。遑论治理制度不健全,争夺经营权仍然屡见不鲜,是否因此拖累营运绩效、埋下财务未爆弹,融资银行不可不慎。

另一方面,影响时间长短亦值得留意,MSCI去年的研究指出,ESG风险可分为短期的「事件风险」,也就是ESG事件发生当下即可看到显着衝击,以及导致企业长期竞争力下降的「侵蚀风险」。一般来说,环境议题多属侵蚀风险,治理议题多跟事件风险相关,社会议题则常见长短期因素混杂。因此,若是短期投融资对象,通常较注重事件风险,但如果是长期往来客户恐怕得两者兼顾。

银行风管单位面对这些样态各异且影响时点不一的ESG风险,除了必须从眾多事件中辨识出来之外,得再根据各类风险的发生机率、损害程度制作风险图像,藉此评估防范及处理风险所需要的资源多寡。此外,情境分析也是衡量ESG风险的常见作法,针对会影响资产组合的ESG事件,选择合适情境,再利用统计模型估算如违约率、回收率等关键变数的变化幅度,并配合敏感性分析确认极限值范围。至于压力测试,则是针对部分发生频率低,可是一旦发生将招致严重衝击的ESG事件,找出资产组合可能遭遇的极端异常损失。

但坦白说,即便再多的风险评估衡量机制,也无法完全避免风险误判,尤其许多新型态ESG风险难以事前预测,风险评估失准恐怕在所难免。凡事应有最坏打算,既然没办法完全阻绝风险,假设客户真的爆发ESG争议事件,银行如何与客户协议改善?是否有适合的保险商品转嫁风险?抑或已超出风险胃纳量,索性迴避此类客户?究竟该採取何种策略,考验着银行如何在商机与风险之间维持平衡。

况且,ESG风险管理之重责,绝非只由风管部门一肩承担,从董事会、高阶管理阶层到基层从业人员,各应有其责任归属。特别对银行业而言,将ESG融入三道防线,从业务、风管到稽核单位,各层级皆具备充分的ESG风险认知,更是ESG风险管理机制完备的关键。

正因如此,建立对上呈报与向下沟通的双向对话框架,保持风险管理资讯传递之畅通,对于银行强化ESG风险耐受能力,乃至于形塑ESG风险文化将至关重要。

#风险管理 #发生 #事件 #客户 #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