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新冠病毒的变种,各国确诊人数不断攀升;加上俄乌战争持续难解,以及石油、粮食价格大涨等,在在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风险。综合各方的报导和分析,原本期待2022年全球经济可望从疫情缓和下逐渐復甦,现在不仅难以达成,甚至将改变全球许多经贸面貌。

在这些改变中,归纳各界的分析,全球目前面临了四大危机,对2022年全球经济復甦有着极大的影响,当然对台湾小型开放的经济体更有直接的衝击,因此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要有因应之道。

在四大危机中,首先是新病毒的肆虐,似乎还看不到尽头。虽然一般认为Omicron病毒较轻,但是其传染速度太快,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各地确诊人数迅速攀升,航运班次大幅缩减。虽然许多国家开始松绑若干措施,但还是在试验阶段,能否如愿恢復至过去的正常状态,尚有不少变数。而台湾需要担心的是,目前疫情才正处于上升状态,到底要如何拿捏仍在模糊中。而去年在出口、投资等基期垫高下,今年成长模式转为民间消费驱动,因此,适度松绑,在防疫、经济成长之间要如何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使台湾今年的经济成长顺利保4(4%成长),考验政府的政策和民眾的配合度。

第二个危机是通膨的威胁。美国最近公布的3月物价年增率已经来到8.5%,联准会则早在3月已升息1码,今年、明年还可能再升息8~9次,如每次升息1码,则将再升息至近2.5%。另一方面,央行也在3月中旬升息1码,并表示未来将持续升息,虽然台湾的通膨率和美国相去甚远,但是渐进式的升息,仍然对股市、房市有相当的杀伤力,也会影响经济的成长,不容小覷。

第三个危机是G2(美国、中国)成长的趋缓:由于中国正在进行结构转型,包括能耗双控、平台反垄断,以及主动戳破房地产泡沫,各机构纷纷调降中国大陆今年的经济成长率,由去年的8%调降至今年的5%左右。加上疫情再次肆虐,以及中国大陆的清零政策、严峻的封锁,可能使中国的经济成长率再次下修。另一方面,美国联准会也调降今年美国成长率,由4%下修为2.8%。在G2经济成长率同时下修,台湾应该很难置身事外。

第四大危机是地缘政治的风险:由于大国之间的博弈,包括在地理位置上的控制,资源、贸易、产业地位的控制,以及国家安全的考量等,引发不少地缘政治的衝突。例如最近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衝突,引起欧盟的高度关切。如今台湾处于第一岛链的战略位置,以及半导体在全球具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使台海两岸的紧张,触动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

俄罗斯、乌克兰战事的拉长,预计对全球GDP衝击1%,对欧盟影响超过1.4%。一旦两岸发生武装衝突,或是中国对台湾的片面封锁,都将衝击到全球半导体、智慧型产业的商机,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覷。目前国际上都认为两岸也处于紧张情势,尤其害怕两岸擦枪走火的衝突,势必衝击台湾及全球经济。虽然有分析指出,由于中国大陆亟需台湾的原物料、零组件,才有能力出口欧美,所以在短期内,因为片面封锁台湾乃损人不利己,应不致发生,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主权完整的考量可能高于经济上的成本效益,是我们必须审慎面对的。

至于在经济情势诡谲多变之际,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因应策略呢?在政府方面,目前正用各种工具来消弭通膨的预期心理,不过,如果通膨情况继续严重时,政府仍应适度、连续的调升利率,以避免物价、股市、房地产的失控,以及资金的大幅流出、衝击经济。在两岸关系上,政府仍应透过各种管道,维持两岸交流,避免可能的衝突。

在企业方面,在房地产、股市的泡沫已然形成之际,企业应聚焦核心竞争力,避免过度财务杠杆。但也不可全然不投资,特别是在数位转型、净零碳排上的努力,因为它们是未来10年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因应通膨上,存货应该进行更细致的管理,尤其在长短料的调整上,虽然应该保持多一点存货,但也应避免存货太多,影响资金积压、原物料与零组件价格波动的风险。

就个人的因应策略而言,民眾在对抗通膨上,可以进行若干原物料、石油、民生物资、大宗物资、农业粮食、水资源等相关股票、基金、ETF的投资,或高殖利率的金融类股投资。房地产在利率偏低的情况下,仍可能继续上涨,但是未来面临升息与政府打房的双重压力,所以最好是刚性需求,而且自备款比率不能太低,否则将面临大幅升息的资金压力。

#成长 #美国 #升息 #通膨 #全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