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已审查完成「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将2050净零目标入法,建立碳定价机制,分阶段徵收碳费,先大后小,先从大排放源收取碳费,徵收对象包含国内直接或间接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进口产品,并採差别费率,最快2024年开始徵收。据了解,碳费费率每吨在300元以下。

至于碳费徵收对象、费率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公告,并定期检讨。环保署官员表示,俟今年完成修法,明年再来订定碳费费率、徵收对象子法,2024年开始收取。有关碳费费率,目前有主张比照邻近国家每吨新台币100元、每吨300元起跳、甚至有人主张每吨2,000元以上,不过,经济部则认为每吨300元太高,恐影响产业竞争力。

碳费首波徵收对象包含287家排碳大户,行业遍及钢铁、石化、水泥、半导体等,包括台积电、台塑、中钢、中龙钢铁等都在列。

「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更名为「气候变迁因应法」,行政院预订4月底经院会通过后,送到立法院审议,力拚今年完成修法,并在欧盟2026年碳关税实施前就建立碳定价机制,及因应碳边境调整机制。

修正草案有五大重点,一是将2050净零排放目标入法,二是提升减碳治理层级,由行政院国家永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因应气候变迁重大政策,并由行政院长担任召集人,三是稳健实施碳定价,包含分阶段徵收碳费、稳健推动碳交易,四是建置碳盘查法规与系统,五是订定效能标准,推动产品碳足迹及绿生活标章。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于碳费徵收,官员指出,修正草案将「直接排放」、「间接排放」(用电)的排放源一併纳入,採差别费率,企业自主减碳,经核定后可适用优惠费率。

至于建置碳盘查系统,现行温管法是针对发电、钢铁、石化、水泥、半导体业等或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2.5万公吨以上的制造业要求盘查,共287家,并经第三方国际认可的机构进行查验。

#每吨 #排放 #碳费 #排放源 #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