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衝突已持续月余,虽说「战争没有赢家」,但付出最大代价的还是这两个交战国。不仅俄罗斯的民眾生计严重受损,乌克兰数百万人也流离失所沦为难民。世界银行发表最新预测指出,由于美国及西方盟国对俄国银行、国营企业与其他机构实施金融制裁,导致俄罗斯今年的GDP将萎缩11.2%。另一方面,乌克兰半数以上企业被迫关门大吉,剩余企业的产能也远低于正常值;加上黑海航线遭到切断,严重衝击到出口产业,预估乌克兰今年的经济成长将衰退45.1%。

俄乌展开的几轮谈判,初现和平曙光;随后即形成「聋子的对话」,双方的立埸没有交集。奥地利总理内哈默想充当调人,但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丁会晤后却感到悲观,认为普丁还是照他的「战争逻辑」在运作,准备对乌东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势。俄乌目前已陷入一场「零和赛局」,除非一方有「见好就收」的打算;否则,双方几乎没有让步的空间。

从2014年俄罗斯吞併克里米亚后,乌东「亲俄」、「抗俄」两股势力,即不断爆发流血衝突,最后窜出俄乌战争这头「灰犀牛」,可说俄乌都误判形势。《孙子兵法》有载,「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普丁轻启战端是师出无名,而且没有从歷史中记取教训。

1968年8月,当时苏共领导人布里兹涅夫以华沙公约组织名义,出兵干预捷克的「民主化运动」,遭到包括中共在内国际社会的谴责;随后,布里玆涅夫採和解策略,运用「会议外交」,于1975年7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顺利召开了「欧洲安全暨合作会议」高峰会。「欧安会」被视为苏联战后最重大的外交胜利,使西方承认或至少默认欧洲领土与政治现状,这就维持苏联在「苏东剧变」前,对东欧很长一段时期的支配地位。

普丁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面对今天俄罗斯的国际处境,自然会有不堪回首的落寞感;但「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苏联的解体,不能归咎于西方的「和平演变」,而是内在因素让它走向「自我消亡」之路。普丁想要恢復昔日帝国风采已是时不我予,不要说国际环境的今非昔比;就以俄罗斯当前的国力而言,也无法实现他潜藏内心深处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普丁出兵乌克兰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以诉诸武力干涉乌国内政而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更是「不仁」的行为。入侵乌克兰使普丁和俄罗斯的国际形象严重受到伤害,连一些传统中立的国家,都站出来参加谴责或制裁俄罗斯的行列。俄罗斯确实有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危险。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团结国人抵抗俄军入侵厥功至伟,但若称之为「战争英雄」,还不如用「悲剧英雄」形容来得贴切。因为他处理国家安全危机,没有发挥「以小搏大」的智慧。乌克兰的社会非常复杂,涉及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的问题非今日始。泽伦斯基没有依《明斯克协议》谈判解决这些分歧,反而让外力介入而使「内部矛盾」转化,并升高为难以调和的「敌我矛盾」。

韩非子《亡徵》篇写道:「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泽伦斯基演员出身,他在国际舞台上的激情演出,确实赢得台下许多掌声;但掌声并没有匯聚成为「挺乌抗俄」的强大力量。如果乌克兰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战争「代理人」,泽伦斯基付出的代价,恐怕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台湾不是乌克兰,中共也不是俄罗斯,但两岸所处的内外环境,确实像俄乌衝突那样,存在类似的战争风险。但我认为,只要两岸政治人物熟读圣贤书,台海就不会爆发一场「不仁」和「不智」的战争。(作者为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

#普丁 #苏联 #俄乌 #战争 #抗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