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接任全国工业总会理事长的苗丰强,于14日主持工总大会致词时,分析产业界身处美中贸易战,俄乌战火、新冠疫情之多重衝击下的自处之道,语重心长的具体提出五大建言。由于其中的第四点,建议台湾应重新打造成亚太营运中心,除了在第一时间产生强烈的「吸睛」效应,连日来也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认为重提此一在20多年前就曾提出且已失败的老政策,只会让人有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慨!

没有错,有关打造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其实是在李登辉担任总统期间,于1995年经行政院会通过的具体前瞻性的公共决策。当时是着眼于台湾应掌握大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之机,扮演东西方交会的中介者,成为东亚和欧美衔接的所在地,并具体规划了包括制造、海运、空运、金融、电信、媒体等「六大中心」。

然而,正所谓计画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领导一句话。就在行政院相关部会积极推动、落实「六大中心」的招商引资规划之际,一年后李登辉总统于1996年9月在当时的国民大会演说时,却针对从1987年恢復两岸交流后,所引发的大量台商西进浪潮,无预警的提出「戒急用忍」的政策,使得台湾坐失扮演东西方交会衔接的中介角色,从而规划中的「六大中心」自然也就只能以失败收场了!

身为工总理事长的苗丰强,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不记得这段「歷史」。因此在致词中重提亚太营运中心,自然也不会不切实际的认为台湾还有机会成为亚太地区的海运、空运、金融、媒体,乃至于电信中心。而是认为现在的台湾,不论在制造、技术,及产业供应链的垂直和水平整合均已形成,因此如果能在策略执行上,强化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积极签定区域FTA,并松绑各项法令规章,使台湾的经营环境更加健全,则新样态的亚太营运中心目标,也将会更快达成!

除了解读苗丰强理事长倡议政府应「重新打造亚太营运中心」的论述内涵之外,他的其他四点建言,即使未必具有特殊创意,但同样还是值得包括政府体系,以及各行各业的正视与省思。

以第一点建言而论,苗理事长无奈的指出,既然通膨时代已经是确定来临的事实,也就意谓着产业同样也迈入「高成本时代」。从而业界想要发挥弹性应变的韧性,就必须提升生产效率、产能自动化,并积极朝数位转型、提升竞争力,才能应付多变的大环境。

在和与会的工总会员互勉的同时,紧接着第二点建言「政府与民间企业须相互合作」,乍看之下似乎也只是缺乏新意的「老调」。但其重点则在于提醒政府部门在大力支持高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应兼顾下游的关联产业,包括人才培训及移工引进,才能让产业结构更加均衡、多元,进而建构垂直与水平整合的长久生态系统。

进一步解读苗理事长的此项建言,其实他所主导的联华神通集团,本身就是属于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高科技产业,但却难能可贵的提醒主管部会同时也应兼顾中下游产业当前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以面对产业制造营运必须限时达到净零碳排的国际新趋势下,在大型企业竞相购买绿电凭证的同时,对中小企业而言,则连如何执行碳盘查,以及如何面对未来开徵碳费乃至于碳税的应对,几已成为驱之不去却又束手无策的恶梦了!而政府的对策又在哪里呢?

苗理事长紧接着提出的第三点建言,着眼于「持续强化供应链韧性」。明白指出,在两岸贸易已占台湾整体贸易逾1/4的当下,就业者的立场而言,自然能期待两岸关系能有更多良性的互动与对话,以免误判情势。同样的,这项建言也算不上新意,但老调重弹,反而凸显业者的无奈与焦虑,就看蔡政府如何解题了!

至于第五点建言,期待政府与业者共同努力建立ESG体系,并推动循环经济,以同时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永续。这除了代表、反映工总的共识之外,更令人瞩目的是,苗丰强理事长还主动提出,工总的最大资产就是有157个产业公会的大数据可提供政府做出最合宜的策略、使政策不只可以接地气,同时也更能符合社会的期待与需求。

综观苗理事长的这五项建言,包括引发热议的「重新打造亚太营运中心」,相较于过往其他公协会的建言只是单纯的聚焦于期待政府减税负、给优惠,而是从全局视野,提出对工总会员的自我期许,以及寄望政府能够真正苦民所苦,提升政府与民间企业相互合作的量能。诚不知苗理事长的谆谆之言,行政当局是否只当作藐藐之言了!

#建言 #自然 #亚太营运中心 #产业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