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火绿色GDP
台湾的火绿色GDP

「环境品质质损帐」是指未妥善处理的废弃物,如果要妥善处理所须付出的货币价值,例如2020年固体废弃物总质损近30亿元,其中营造废弃物占了五成,水污染总质损为255亿元,以市镇污水占八成五最多,空气品质质损值也达130亿元。

■「自然资源折耗帐」系估算自然资源的使用,超出其成长的情形,譬如森林资源的林木属于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採伐量与其再生量相当,则不会产生折耗。依编算准则,天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因非属经济活动所造成,不计入自然资源折耗的估算范围。

随着政府宣布2050净零目标,就让我们想起绿色GDP,美国总统甘迺迪的弟弟,罗伯特.甘迺迪于1968年竞选总统时曾批判GDP,他说:「GDP没有考虑孩子的健康,没有考量教育的品质,无法衡量诗歌的美与婚姻的力量,也无法反映我们的智慧及勇气…」

罗伯特.甘迺迪说得没错,GDP虽被公认为衡量总体经济的最佳指标,但是缺点多多,其缺点除罗伯特所提的这些,还有更离谱的,例如工厂排放废气,随意弃置废弃物,超抽地下水,滥垦滥伐等等,这些生产活动可提升GDP,惟其对生态所带来的破坏却不会减损GDP,这样合理吗?当然不合理。

当我们任凭这样的循环周而復始,人类的文明便会出现荒谬的结果,什么荒谬的结果?那就是对环境破坏得愈大、对自然资源消耗得愈多,GDP就成长得愈高。环境负荷愈重,短期也许看不出什么毛病,然而长此以往,灾难岂有不来之理?近年台湾的土石流是怎么来的?全球暖化又是怎么造成的?岂非滥垦滥伐,恣意污染所致?追求GDP原来是希望得到幸福,结果却召来灾难,岂不荒谬?

对于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破坏,联合国于1992年地球高峰会建议各国编制「绿色GDP」,以呈现经济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负荷,我国自1999年开始试编,迄今已20余年。绿色GDP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估算每年经济活动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损失,然后自GDP扣除,前者把水、空气及固体等三类废弃物带来的损失总合成「环境品质质损 」,后者则是把超抽地下水、过度开发矿藏所产生的生态消耗总合成「自然资源折耗」。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还原真相,把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自然资源损失当做成本而自GDP里扣除,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污染愈大,破坏愈大而GDP愈高的荒谬数字。

所谓绿色GDP,也就是在国民所得帐里,再增加两本帐,其一为环境品质质损帐,其二是自然资源折耗帐,自1999年试编迄今,可以发现随着我们对生态保育的重视,这两本帐所呈现的环境成本已逐年下降,1999年自然资源折耗181亿元,环境品质质损1,188亿,两者合计1,369亿,占当年GDP比率1.4%,至2020年自然资源折耗147亿,环境品质质损415亿,合计562亿占同年GDP比率0.28%。

将GDP减掉自然折耗、环境质损这两笔成本就成了绿色GDP,歷年统计显示,以前减得多,现在减得少,意味着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得不错,生产活动所造成的公害逐年降低。以2020年而言,GDP名目成长4.70%,而绿色GDP名目成长4.74%,这说明近年我们的经济成长并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然而,果真是如此吗?恐怕未必,因为绿色GDP并未把天灾对生态的破坏纳入估算范围,土石流等生态浩劫表面是天灾,然而若没有人为的滥垦滥伐,何至于此?当前的编算逻辑已然低估了环境质损及自然折耗,若将这部分也纳入,我们的绿色GDP还会这么好看吗?值得怀疑。

#成长 #破坏 #自然 #废弃物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