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而言,中国总体经济确实面临极大压力。回顾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期间,北京正式宣布中国全面实现基本脱贫,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欣欣向荣的「共同富裕」,而是为了疫情维稳投注大量资源以求「六稳」、「六保」。观诸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工作目标,在在显示出中国大陆经济表现虽然仍优于全球平均,但实存有危急社会民生稳定的隐忧。
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成长动能可归纳为投资、净出口与消费这「三驾马车」。我们可发现2004年以后,固定资本形成「投资」一直是中国GDP结构的首位,占比长期维持在40~46%之间,「民间消费」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能,相较下「净出口」占比则呈现趋势下降。换言之,观察中国的经济情势与发展,首先看投资,再者则看消费。
然而,今年以来的疫情反覆致使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各大政经核心城市相继实施封控管制。核心城市「停机」,连带造成的效应即是中国大陆全境范围的缺工断料与生产中断,产业供应链随即面临挑战。当受薪阶级预期收入减少或在不确定的经济风险下,导致不敢花钱、不舍得花钱的结果便是消费萎缩。
我们可以想像,在高速公路的车潮中,如果前方有驾驶突然煞车或降速行驶,很快就会引起数公里的回堵车流。这就是管理学所说的「长鞭效应」:「下游市场的小变化,往往会沿着供应链由下而上,一路连锁放大。」也就是说,当消费市场萎缩时,会一路扩大到生产端的萎缩,继而产生企业减产、就业萎缩等恶性循环。由此观之,北京领导人要逆转消费萎缩的乘数效应扩大,其为数不多的手段便是用扩大公共支出和推动基础建设投资等手段,带动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以期刺激经济发展,来达到保民生,保就业的政策目标。
2022年4月27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宣布,中国政府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会议指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路型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部分包括立体道路交通网、港口建设、城际轨道建设、机场等。能源部分则包括发展分散式智慧电网、油气管网。水利部分要加强投入城市的防洪、农田水利设施等。显见,中共中央认识到,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攸关国家安全,更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迴圈」和「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
我们不知道这一波基础建设投资,是否会如同2008年4兆「铁公基建设」恶化中国大陆资源配置的不效率;但不这么做,中国经济前景将更不乐观。至于中国大陆经济是否能回復到疫情前,或美中战略竞争前的高速增长?至少从北京对中国大陆经济成长的预期观之,中共中央的任务目标已经从2019年的保6退守到2022的保5。而今年第1季中国大陆GDP成长仅4.8%,瑞银甚至评估,今年全年中国经济成长率仅为4.2%;相对10年前,2012年8.3%的GDP增长已几乎腰斩。
我们应当认识到,经济成长终究有其极限。过往中国大陆每年将近10%的GDP高速增长已经不再,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大陆经济更可能是GDP年增4~5%间的「五四」新常态。任何期待布局中国大陆的投资者或就业者都宜审慎评估此趋势的发展。(作者为海基会前董事长、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