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意味着政策常会改变一些市场思维及作为,政府政策持续打炒房,市场上已然掀起一股投资客倒货的暗流,接下来公司法人的动向会如何呢?也是值得观察的地方。
最近国内房市受到打炒房、疫情、战争、通膨、升息、类股灾等诸多利空衝击,市场氛围开始转变,买气转淡、卖压变重,其中卖压主要来自内政部修法中的政策,禁止预售屋换约,令不少的投资客都想赶在政策正式实施前「跳船」,因此市场上需求面除了少了投资客的「吃货」外,转而见到的是受政策影响的倒货潮,这也是市场氛围改变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内政部打炒房的5大修法方案已经送到立法院,如果没有意外,这个会期应该会通过,受影响的除了上述的投资客之外,就属被明确锁定的私法人,草案中管制私法人购屋行为,增订私法人购买住宅用房屋许可制,用途限定员工宿舍、长期出租经营、都更危老重建等项目,并限制取得后于5年内不得办理移转、让与或预告登记。
显然的私法人机构近年来在房市当中的频繁进出,对于居住正义之危害不下于散兵游勇的投资客,早就被官方所锁定,从央行第一波的选择性信用管制开始,就一再的限缩公司法人的贷款成数,从七成一路降到四成,并取消宽限期。去年7月开始,财政部也将公司法人买卖屋纳入房地合一税2.0,都是要打击公司法人的投机炒作。
只是央行及财政部的这些努力,就目前看来,对于口袋深不可测的公司法人还是莫可奈何,不时还是传出公司法人现金购入豪宅的新闻。因此内政部这次的修法就非常令人期待,对私法人购买住宅採许可制,既可令之有所忌惮,又可减少住宅市场上的假性需求。
内政部限制私法人购买住宅产品,摆明了允许其买住宅以外的不动产,这会不会产生所谓的「趋鱼效应」呢?也就是说,政策会不会将这类炒作的资金赶到其他不动产市场呢?
这类「喊水会结冻」的公司法人,夹其丰沛的资金会转移到哪类型的不动产呢?会是目前大家一致看好的商办产品吗?近来商办租金持续上涨,空置率持续下降,是不错的选项。还是市场全都不看好的店面产品?当有些国家已经解封之际,这时逢低包下黄金地段的店面,会不会也是这类资金大鱷的思维喔!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