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会日前甫正式公布的「2050净零排放路径」,除了拟定光电、风力等主流再生能源的短中期设置目标之外,更将深层地热视为具本土化优势前瞻能源。但与此同时,原本预期2050年的地热开发目标,却从200MW下修到20MW,各方探究其原因,不外乎从探勘技术、法令规章等面向切入,惟鲜少论及地热筹资困境。多数金融业者鉴于地热风险偏高而不愿参与,对此,建议由专业培训着手,先让金融从业人员熟悉地热运作模式及必要资讯,再求逐步提高投融资意愿。

王嘉纬■台湾金融研训院首席研究员

地热之所以被誉为少数能做为基载电力的再生能源,系因发电来源乃从地底汲取热能,不受天候、季节左右,跟太阳能、风电看天吃饭相对比,得以24小时全年无休稳定供电。综观全球地热发展前十大国家,有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甚至如美国、印尼、菲律宾、纽西兰的地热装置容量都在1GW以上。也因此同样坐落于火环带上的台湾,理应具有一定的地热发展潜力,曾有学者估计,国内地热发电潜能加总超过30GW,发电量堪比20多座核四厂。

然而,如此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商转进度却未如预期,问题关键之一即在于探测技术。由于地热电厂是否实际可行,必须仰赖地表调查及钻井探勘,以确认地下热能的温度、水量及分布状态。尤其台湾地热蕴藏,多属于深度大于3,000公尺的深层地热,地热井势必向下钻探,又得避免地质结构风险,相对应的成本自然增加。一口地热井钻凿费用动辄上亿,尚不包含地表调查、回注井、产能测试等支出,单以前期探勘费用估算至少就高达1.5到2亿元之间,且还不保证必然成功。

即便顺利探测到热源,得再注资约1亿元兴建电厂,以及每年上千万的维护成本,大额支出恐拉长资金回收期限。有媒体以清水地热为例估算回收期,在发电量最乐观的前提假设下,仍需要六年才能回本,且若再考量设备、人力有关支出,回收时间必然往后延长。再者,诸如酸蚀、结垢都会损及地热设备、降低发电效率,虽可引入新技术克服,但成本也将连带上扬,是以10至12年的回收期预估并不为过。

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在永续金融蔚为风潮之今日,各家金融机构无不力推绿色金融服务,但与地热攸关者却寥寥可数。事实上,国内迄今只有清水地热电厂顺利取得银行专案融资,除此之外仅听闻少数创投业者曾表达兴趣。然则,清水地热为既有电厂重启,并投入鉅资、歷经多年整改,跟其他从头开始的地热电厂相比,至少地底水源及热源相对已获掌控,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也较为限缩。

换言之,囿于探勘结果不确定性高、维运成本亦高,专案欠缺财务诱因,愿将自有资金投入地热开发者也就不多,遑论银行考量高风险不利于债权保障,当然会採取更保守态度。为了协助突破地热发展瓶颈,除既有的示范奖励机制之外,目前政策重点已锁定调整相关法规,并将由政府跟学研单位合作地热探勘调查。该些举措应有助于减轻前期探勘负担、降低开发风险,对金融机构投融资意愿之提升,理当也能带来正面效益。

惟风险管理仍是金融业营运之根本,金融业者还是得精准估算售电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并能够确实辨识、衡量、监测地热电厂风险,以做为事前审核与后续管理之依据。为此,或可仿照先前光电、离岸风电的推动模式,透过现行金融专业培训平台,向从业人员传递承作地热专案建议掌握的资讯,譬如产业及法规动态、探勘调查结果、示范案场实际运作状况等,强化金融机构对深层地热之理解,投融资想法也可望逐渐随之转变。

#地热 #调查 #地热电厂 #支出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