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净零碳排是近年国际间的重要议题,主要目的在于减少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避免气候危机。为达成此一目标,近年各国纷纷订下短、中、长期减碳计画,并推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期利用各种政策手段确保环境的永续发展。而我国政府也自2016年起着手推动能源转型,国发会更在日前宣示将在2050年,达到国内净零碳排的目标。

由于过去台湾社会对于净零碳排的认识有限,加以政府与民间部门亦各行其是,导致政策推动困难,以致无法顺利达成2020年减碳2%的阶段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政府被迫启动修法,将碳费、碳盘查及制造、生产等部门的管制纳入,希望透过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加速我国净零碳排的推动步伐。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检视当前的修法方向,可以发现政府在规划法案时,仍是以「减碳」为目标,在净零方面的作为则相对缺乏。事实上,若想达成净零碳排,也就是所谓的「碳中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温室气体减量,更重要的是,需将经济活动的各个阶段,包含原料开採、运输、产品制造及消费者使用等完成价值链所产生的碳排,透过不同方式来进行抵销,才有机会实现净零碳排目标。

根据环保署《2021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册报告》,2019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以能源部门为最大宗,占比达94.59%,其中能源产业因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整个能源部门达70%。换句话说,单就「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就超过全国总量的65%。因此,如何让台湾最主要的电力供给来源(台电)达到碳中和,将会是影响台湾能否在2050年顺利实现净零碳排的重要关键。

举例来说,若台电能逐步将发电原料从纯粹的化石燃料改为碳中和燃料,即可对达成国内碳中和目标提供显着的助益。和台电一样身为台湾能源供应要角的中油,便在2020年首度向壳牌公司购入「碳中和天然气」,这些天然气是藉由在印尼、秘鲁等地长时间植树造林、森林復育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量额度」来抵销碳排放。

不过,在价值链中纳入碳中和也不是没有成本的。根据能源局统计,我国2021年全年进口能源占比达97.73%,因此,当台电为了碳中和而大幅增加购买「碳中和燃料」时,就会影响其生产成本。此时倘若国内电价允许台电反映生产成本,则产业用电支出也将相应上升;反之,若电价无法随成本变化而弹性调整,则将影响台电的收支损益,最后仍是由全民买单。

从环境保护、国家治理、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四大面向来看,推动整体价值链碳中和,不仅是达成净零碳排目标不可或缺的过程,更是保障环境永续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当我们仔细检视国发会所发布的2050净零路径便会发现,使用低碳或碳中和的生产原料及能源,并取得相关的认证,将会是国内中小企业的一大挑战。为此提供国内产业足够的零碳电力,以及足够的碳中和化石原料,将是政府、台电及中油必须努力的目标。

此外,为了加速国内企业使用再生能源或建置相关发电设施,唯有将使用化石燃料及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企业生产成本的计算,才能让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站在相同的起点,透过市场机制促使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才能进一步促使产业转型,建立节能与提高效率的诱因。

净零碳排不仅是愿景,更是艰鉅的任务,是需要政府、企业与民间通力合作的庞大工程。除了既有的配套需要被确实执行之外,政策的方向对企业的协助也不可或缺。政府除了应加速发展多元绿电以减少碳排之外,同时也应逐步推动台电及中油等单位,将价值链碳中和目标纳入,共同承担台湾净零排放的责任。

#燃料 #目标 #企业 #产业 #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