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你是不是没回去看妈妈?端午节你还要不要回家?你有同事确诊吗?你小孩有同学确诊吗?你还敢约外食聚餐吗?你要不要参加国际书展?处在疫情爆发下的台湾,你是感到恐惧,还是恐慌?是恐慌,还是恐怖?
维基百科解释「恐惧」(Fear),是感觉危险与威胁的一种强烈情绪。恐惧会导致生理变化,产生行为反应,做出攻击性或试图逃离的反应。人类的恐惧可能是对当下发生某种刺激的行为,或是对未来威胁的预期与期望。
一般而言,恐惧是面对变局时,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有的风险意识。但如果是不必要的担心、焦虑、慌乱,那是「恐慌」。恐慌会造成心理阴影,形成社会混乱。但如果是天灾地变、人为恶意攻击、有意的漠视不作为,那都应该是「恐怖」,因为你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死的?对台湾现在面对疫情的处置,你觉得是恐惧、恐慌,还是恐怖?问题是出在沟通传播、治理能力,还是坏心恶意?
比利时知识型网红,曾获颁狄德罗科普奖的纳森.宇天达尔,对沟通对话出问题的情境写了《优雅反驳的技术:善用沟通标靶,练就批判思考,让对方服气又不伤和气》一书,提醒大家有时忍一时却会愈想愈气,有时吵一架也不代表你就赢了,关键在你的心态与对话技术。
在2019年欧洲议会大选期间曾流行过「砸奶昔」运动。面对不同立场的异议人士,群眾会准备奶昔招待,但不是给人喝的,而是砸在对方身上。把场景移至我们身处的办公室、家里或社群平台上,意见不合就开战,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然而,这些都落在「沟通标靶」最外围的失分地雷区: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逞一时之快的意气之争,或许能解一时的闷气,但要提醒自己的是:这对我们想达成的目标有没有助益?
你可以有情绪,但别忘了沟通的目的。你可以有为难之处,但别忘了尊重对方的权益。真正的沟通赢家是在协商后获得更好的成果。也就是所谓的「沟通标靶」的建立,取得共识的靶心。台湾现在正是需要一个在疫情期间取得社会共识的关键时刻。
我们需要知道恐惧。网路上流传一句话:「大乐透头奖难中,很多人相信会中。新冠肺炎易中,很多人却不相信会中。」这是危机意识的不足。囤积罐头、抢买发烧药,完全不敢出门,这是不必要的恐慌。但没快筛剂就要解封、不提供重症病房只放人在家自理、不备足急救药品任由死亡人数窜高、没想怎么让确诊人数下降只讲7月可能不戴口罩,这不是恐怖分子的行为那是什么?这跟校园杀人、捷运无差别攻击有什么不同?
歌德说:「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勇敢其实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但不是无知的恐惧、莫名的恐慌,更不该造成无能的恐怖。难道我们只能期待幸运降临,祈祷上帝眷顾?(作者为台北市出版公会理事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