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开始肆虐台湾以来,外送平台的业务呈现快速上升。据了解目前全体外送人员已达到10万人,其中94%以上属于两大外送平台。外送事业的崛起,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方便和进步。以后即使疫情消失,许多叫习惯的消费者可能还会继续使用这个服务。基本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生态,已经做了根本的改变。
在消费者享受更多便利性的同时,无可讳言的,外送事业也会产生外部成本,这里面最重要的社会成本,应当是外送人员驾驶机车的时候会发出来的噪音,以及排放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另外,大街小巷交通使用密度的增加,也可能对于外送员本身以及其他人造成的意外危险。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密集推动企业责任,包含对于社会、环境及本身治理的责任,俗称ESG。主要的会计揭露原则已经确立,至少就制造业而言,有三类的全球暖化的排放,以后会被要求逐步地在发表财报的时候同时揭露。
这三类里面,第一类是生产过程中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还有其他的空气污染。第二类是指这些制造事业所使用的能源,所间接造成的排放。第三类是虽然不直接属于生产,但是跟企业本身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员工上下班的时候,使用交通工具所造成的污染排放。
服务业种类比较多,但是揭露原理也是一样,也就是直接和间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标准应用到外送业者的时候,就不灵光了。外送业者的本体是一个软体平台,他们直接聘用来维护这些软体平台员工的人数,相较于它的外送员微不足道。真正对温室气体有重大影响的是外送服务员,但是目前为止,外送平台不承认他们是员工,强调彼此之间是承揽关系。
问题来了,如果外送员只是承揽人员,他们在外送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的社会成本,要算在谁头上?难道算在个别外送员的头上?外送员已经够辛苦了,工作也够危险了,如果还要把他们都当作自营作业者,把这些帐算在他们的头上,显然不合理。呼吁会计界先进们研究一下,以后如何要把类似外送平台的承揽关系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在财报上揭露出来?我相信是应该可以思考的方向。
不过,揭露也只是揭露而已,这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小步。社会责任应当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在自己的心态上先建立的观念。很多责任不必等到有了具体的税费法令才去因应,本身就应该评估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尽量想办法达到这些社会责任。
两大外送平台都是跨国大公司,相信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那么是不是可以从主动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做思考?不要因为把外送员定位为承揽关系,就对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有其他社会成本视而不见。
消费者也应当有他们的社会责任。消费者在享受外送平台便利性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到,每一个订单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的外部影响。你是不是也希望你所叫货的平台,能够多履行社会责任,尽量将社会成本降到最低。率先这样做的平台,你是不是愿意优先使用?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很大的效果,解决绝大多数外送事业的社会成本问题:既然有这么多的外送人员使用这么多辆机车,如果能够逐步地将这些机车都改成是电动机车,就踏出了很大的一步: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噪音,还可以有助于台湾电动机车相关新兴行业的发展。
外送业者的车辆总数,相较于台湾机车的总数,看起来比率很小,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台湾大部分机车是上班族使用,每天只有上下班跑在街上。外送机车不是,它是从业者的基本生活工具,从早到晚都在街上跑,就他们油料使用的密度、道路使用的密度而言,所占的比率应该相当大。如果外送平台业者愿意带头就他们旗下承揽人员的交通工具,开始推动电动机车化,对整个社会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力。我们且拭目以待!(作者为东吴大学讲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务委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