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疫情衝击的影响,全球碳排放最大国家-大陆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暂缓扩增。外媒1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正考虑将铝、水泥、石化、钢铁等高污染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计画推迟至2024年,并优先以煤炭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市场人士认为,此举虽让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更添挑战,但显示在疫情困境下,中国选择先挺过经济难关。
综合陆媒报导,中国自2020年9月喊出「双碳」(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开始雷厉风行推动减碳工作。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发电业约占中国排放总量的40%,铝、水泥、钢铁、石化合计约占23%,这些行业成为首波被官方盯上的目标。
2021年7月,中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交易后,发电业成为首个被纳入的行业,约2,200家发电企业入列。原先中国计画在2022年要纳入铝及水泥生产商,2025年纳入钢铁、化工等八大重点行业,管控8,500家企业。
未料,2021年8月底,中国地方政府在中央强烈减碳压力下,不少地方推出「一刀切」限电举措,导致2021年第三季多地突然发生大规模拉闸限电现象,造成企业生产步调大乱,拖累经济发展。今年第一季末迄今,疫情更打乱官方减碳的如意算盘,长三角等地区的严格封控重创经济,儘速復工復产復市、推升经济復甦已成为当务之急。
联合早报1日引述外媒消息指出,中国政府决定优先以煤炭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但此举恐阻碍碳市场发展。由于新的碳配额公布被推迟,2022年中国的碳市场交易特别平淡,碳排放配额价格5月31日收报每吨人民币59元,价格甚至不到欧洲市场的1成。
知情人士指出,中国可能会要求相关企业自2024年起,在有底价的竞拍中购买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配额。目前来看,碳市场未能达成其加快中国经济减碳进程,以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证券时报报导,在疫情等因素对经济造成较大衝击背景下,市场人士预计,中国碳市场的行业扩增,以及机构投资者引入等节奏将放缓。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