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引起台湾朝野的高度关注,投射的是对未来台海局势的想像,在此,民进党完全接受西方的视角,想像未来的衝突中,台湾可以如乌克兰般有源源不绝的国际援助,最终大陆也必被拖垮;国民党则忧心忡忡,认为台湾不能打代理人战争,毕竟台湾地小,战事发生在岛上,必成焦土。然而相较前者的昂扬自嗨,国民党的声音可谓微乎其微。

微乎其微,跟国民党的处境有关,这些年,国民党已变成一个负面名词,几乎丧失了存在的正当性,自然没人重视它的话语。

丧失话语权使国民党做什么就被骂什么,就算选举偶有成功,也只能是个人的成功,换句话说,只有战术的考量,缺乏「话语权」的战略翻转,并无法真正改变大局。

而国民党丧失话语权固有外在的种种原因,关键更在自己,君不见这些年它已成为一个拿香跟拜的政党,早就丧失了自己的立足点。关键的,就在否定并切割自己过往的歷史。政党的价值何止在理念的提倡,更在歷史的作为。但国民党谈自己的过去,似乎就只剩一页要对台湾人民赎罪的歷史,而一再道歉的结果,却只是加深了人家视你为歷史罪人的定见,最终,也只能成为台湾社会面临挫败时的出气筒。

然而,国民党的歷史真仅如此吗?眾所周知,台湾许多文化的成就乃至四小龙的经济奇蹟都在国民党执政时确立,而能如此,显然不能就用「因为台湾人民太优秀,所以在高压统治下依然发挥了伟大的人民力量来创造奇蹟」这种简单而主观的定见来说明,相反的,国民党在这里必然扮演了一定角色。

就拿两件事情来说吧!国府来台的1950年义务教育的就学率是79.98%,当时风雨飘摇、朝不保夕,1956年却就拉高到了93.82%,正是有这样厚实的教育基础才能有后来的社会改变。当然,许多人会说,办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可当时局势严峻,还能如此迅速地办起教育,相对于被独派歌颂的日据时期,1943年台湾人民「实际」的就学率还不到5成,要说这不是一项可贵的成绩也难。

而检讨在大陆的失败,除了教育外,更直接的是土地改革的未能落实,正如此,50年代陆续推行了「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来缩短阶级间的差异,不仅受益者眾 ,且成为台湾经济奇蹟的先驱影响。在此,儘管有人从财产权的法理角度作翻案文章,但这是去歷史脉络的说法。没这改革,如作家杨渡这般的佃农孩子,人生也必是另个样子。

仅就上述两点,就可能改变民眾对国民党的既定印象,而这歷史,国民党要自己努力去让人了解,如果自己都遗忘、切割、否定,又如何怪得了别人?

歷史是一种认同,所谓「欲亡其国,先亡其史」,现在的歷史课纲就发挥了这种效应,民进党的成功就在于它对台湾歷史的主体重写,国民党不能正视于此,还拿香跟拜地自我否定,当然就让自己沦为一种荒谬的存在。

总之,要改变国民党的处境,根本的,就在让歷史成为国民党的资产,而非负债。这样的资产,远的可以是中华民国的建立,毕竟,多数台湾人仍接受这个国号;中的,是抗战的领导,有这,也才有与大陆真正「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基点;近的,则对70年来的台湾,更要有自己的歷史论述。

有这远中近,国民党就是个不可被取代的政党,谈事论人也才不致短视近利,台湾其他政党又如何能比,舍此而不为,就想靠选举翻转局面,是只见枝叶,未见根系,那又如何能期待有河清之日呢! (作者为文化学者)

#大陆 #话语权 #歷史 #教育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