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月1日终于解封,2500万名市民中,除65万人仍处于封控区,其余都恢復了正常的日子,端午假期更让沉寂多时的上海景区、商场、餐厅再度热闹起来。上海封城2个月,争议中出现很多令人悲伤遗憾的故事,但「上海保卫战」最终获胜是个事实,现在该是客观检视上海防疫的「成本」与「效益」的时机。

华人城市防控最好

不能否认上海控制Omicron疫情的成本太大,市民陷入长达2个多月自由受限、物资短缺乃至失去收入的困窘生活状态之中,封城初期民生供应体系频频出包、黑市泛滥、市民就医无门、返乡困难、养老院管理严重疏失等问题,都掀起上亿大陆民眾关注和声援。好在上海市政府多次公开道歉,大陆中央政府也努力解决物流问题,矛盾在5月之后逐渐平息,但给当地民眾带来的心理创伤还需时日抚平。

上海2个多月停摆,在经济层面的衝击已经波及全国乃至全球,从统计数据来看,4月上海工业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8.3%,出口交货值下降57.3%。美日欧等商会不断对上海封城表达严重关切,眾多外商表态考虑撤出上海,再加上一轮又一轮全民普筛、建设运营方舱、採购防疫民生物资,以及其他医疗防疫与社会管理开支,上海封城2个月「社会面清零」的成本,不可谓不高昂。

如果比起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令600多万生命逝去、让全球大部分国家陷入经济停滞、通膨严重的惨重代价,再比较一下同为东亚华人文化背景的新加坡、香港、台湾面对这一波Omicron的防疫成本与实际代价,上海防疫付出的成本,是否「可接受」呢?

先看防疫的根本目的:保障人民的健康与安全。根据公开数据平台Our World in Data每百万人染疫数字的曲线图,今年2月率先被Omicron席卷的新加坡,在最高峰时每百万确诊3360人、死亡2.12人;接踵而至的香港防疫表现最糟,今年3月峰值为每百万染疫8764人、死亡37.68人;自诩「超前部署」的台湾正处于高峰期,每百万染疫峰值为3505人,死亡最大值为5.26人,但还未见顶。若以上海2487万常住人口折算,上海确诊曲线峰值落在4月中旬,每百万确诊人数1114人,死亡2.09人。从上述数字可知,「与病毒共存」但准备充足的新加坡,每百万人死亡人数与上海不相上下,确诊率则约为上海的3倍,换言之,在华人文化背景城市中,实行严格封控的上海,是疫情传播控制最好的地方。

新台湾模式大崩盘

从政治角度来看,大陆、香港和新加坡都属于非政党轮替体制,与台湾不同,从生活方式来看,香港、新加坡和台湾较为近似,与上海不同。从防疫成效的角度来看,上海与新加坡制度不同、防疫模式不同,但都以必要成本达到了尽可能保护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结果,香港因为大量高龄人士染疫病亡,防疫效果最为不堪。

台湾呢?先不说确诊死亡案例还在快速增加中,快筛试剂既贵又缺,治疗药物准备不足,清冠一号黑市价格飙高,政策规画不良让医护身心俱疲,濒临崩溃、老人、孩子接连在家中病危身亡,民眾被迫选择自救,台湾有何脸面嘲讽上海封城时的基层乱象?民进党政府有何资格拿上海疫情来衬托「新台湾模式」的伟大、光荣、正确?

台、港、星都在尽量维持原有生活前提下防疫,对经济民生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台湾社会的共识。上海解封后,不但企业生产、社会运作与市民生活快速恢復正常,举国更是全力救经济,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背景下,若下半年大陆稳得住经济,上海封城的「成本」就会与「效益」相抵,证明大陆「动态清零」模式不但最大程度保障住人民的健康与安全,还可以兼顾经济。至于台湾,就等疫情周期结束,让确诊率与确诊死亡率说出真相!

#封城 #大陆 #死亡 #上海 #每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