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膨近来有戏剧化的走势,原本4月欧元区通膨率已趋稳在7.4%,美国4月通膨率也降至8.3%,就在大家认为这一波通膨已拨云见日之际,日前美国、欧盟相继发布的5月数字却又走高,由于和预期有落差,全球股市为之重挫。
欧元区5月通膨率升至8.1%,美国也升至8.6%,创下逾40年新高,也就是二次石油危机之后的最高,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1年期间,原油是各业最重要的原料,随着油价飙涨,各国物价狂升,以美国而言,这三年通膨率依序是11%、13%、10%,有这个通膨率的高山挡着,最多也只能创40年新高了。
观察两次石油危机的通膨率变化,我们会发现这应了红楼梦里的一句对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原油大涨,物价飙涨,总体经济须臾为之崩落,自是病来如山倒,而当通膨将落幕时,却可能要拖上一段时间,时而出现经济平稳的曙光,时而蒙上通膨再起的阴影,歷来都是如此,身处当时,连经济学家也迷惑得很,这岂不是病去如抽丝?
今天来看1981年,我们就非常清楚,到了下半年通膨已趋于和缓,但身处当年,美国5月通膨率(CPI年增率)跌破10%,令人雀跃,不料于9月竟升至11%,又让人悲观,然而,40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这些数字的节奏是往下走的,只是往下的趋势有些拖泥带水,影响了人们的判断,身处当年,由于无法预知未来,分不清跌后又涨,到底是新一波通膨的前奏?或者只是通膨落幕前的余绪?
再看1975年的台湾,这正是首次石油危机的年代,前一年台湾的通膨率创史上新高,次年3月通膨率跌破3%,平稳的曙光出现,不料随后又升高,6月直逼8%,在当年的情境下,多数人同样分不清是否又有新一波的通膨要卷土重来,然而,40年后的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次的升高只是通膨的余绪,并非新一波通膨的前奏,到年底通膨率已跌破1%。
从歷史的经验观察,通膨来来去去的情况真如红楼梦言:「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当通膨这个病要好转时,不会马上乌云散尽,而是偶晴偶阴,但渐渐的,晴的时间会愈来愈长,阴的时间会愈来愈短,以此而言,我们观察通膨率不该只看一个月的变化,而是要看长期的时间数列走势,不需要被一个月些微的变动就为之大喜,或为之大悲,以日前美股在风闻5月通膨率升至8.6%就大跌800多点,实在是反应过度了。事实上,过去三个月(3~5月)美国通膨率依序是8.5%、8.3%、8.6%,以二次石油危机的走势对照,4月没想像中的好,5月也没有想像中的差,仍需继续观察,不过,话说回来,过度反应原本就是股市的本质,果真是跌过头了自然会调整回来。
当前全球通膨有俄乌战争的因素,上海封控的因素,也有塞港缺柜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油价、粮价及农工原料的行情接连走高,这与两次石油危机年代发生的以阿战争、两伊战争等国际政治角力,也有许多雷同之处,不同的是,随着1993年底关税暨贸易总协定(GATT)所达成乌拉圭回合协议,让各国关税大降,自由贸易向前迈大步,推进了全球化生产的新纪元。而拜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生产之赐,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供货不虞匮乏,供货充裕自然也就降低了通膨的预期,是以过去二十年多数国家都处于物价最平稳的快乐年代。近月各国通膨率虽略高一点,但还不致于失控,除非自由贸易消失,全球化生产崩解,否则类似石油危机年代的停滞性通膨,已然不可能卷土重来。
而就台湾的情况,5月通膨率3.39%虽也创了近十年最高,但是相较其他国家,例如南韩的5.4%、欧元区的8.1%、美国的8.6%,目前国内还算是和缓的,只是通膨这个现象,歷来有很强的预期心理,这不只涉及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心理作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充裕民生物资,当供给不虞匮乏,恐慌的心理不攻自破,如此也就掀不起什么通膨大浪了。
主政者一定要明白通膨这个「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本质,稍见下滑不以为喜,偶见升高不致于慌,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而让台湾经济行稳致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