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企业积极思考在追求营收成长之余,应如何兼顾保护地球来达成永续经营,且以ESG(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概念最受重视,市场以ESG为名发行的ETF与债券更是蓬勃发展。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与ESG相关的ETF总资产规模为50亿美元,但至今年2月已升抵3,780亿美元,成长力道惊人;2022年全球永续发展债券(GSSS)发行量也将达到创纪录的1.35兆美元,年增率36%。惟此类资产规模增加,恐是对永续发展认同急就章的结果,而非投资报酬率的反映。

具体地说,目前投资人评估这些具有永续概念的金融资产所连结之标的,是否符合ESG要件的依据大致有二:一是源于企业自愿性的揭露,一是国际评等机构的企业ESG评等。问题是,企业自愿性揭露的方式,难保没有选择性揭露与漂绿(greenwashing)的投机作法存在,或即使企业採用现今国际间较知名的报告架构和标准,如永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气候相关财务揭露工作小组(TCFD)、气候揭露标准委员会(CDSB)、全球永续性报告协会(GRI)等,却仍有各架构间的项目分歧大与各国法律规范不同的问题,限制了不同国家、公司和行业之间的比较。

其次,现有的ESG评等也未必能正确反映公司ESG表现。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一项专案研究显示,穆迪、S&P等六家着名评等机构之企业ESG评等存在资料数据杂乱的问题,导致不同信评机构对同一家公司的ESG评等差异甚大。而这些评等的差异主要来自评比要项不同的范畴分歧、每一要项资料涵盖时间不同的衡量差异,及各评比要项所赋予权重的差异等因素,再加上评分者效应(即在某一要项获得高分的公司,很可能在其他要项也得高分)的影响,均让ESG评等缺乏一致性与客观性。

因此,就金融市场运作角度检视,在目前ESG仅有理念,尚没有广泛接受的定义、标准和指标、任一企业的ESG评等在信评机构间又存在很大差异等情况下,前述永续概念的金融资产规模大增,恐怕与ESG投资一直被作为基金公司行销的工具,且无依据地向投资者承诺此资金必能改善环境,并可获得更高的报酬有关。

此外,有别于过去几年各界一面倒地推崇企业纳入ESG概念,近来则有立场迥异的两派论战。一派被泛称为觉醒资本主义者(woke capitalism)的人士认为,企业纳入ESG概念甚或支持某些社会运动与对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等重大议题表态,乃是善尽企业社会责任及与时俱进之举,部分左翼人士亦积极地将其倡导的各种社会运动与ESG串联;另一派持传统资本主义观点人士则强调企业CEO的职责是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给股东满意的报酬,以及给员工更多的工作机会,无需特意在ESG议题力求表现。而今年5月,标准普尔(S&P)将电动车龙头特斯拉(Tesla)从ESG指数名单中剔除,但却保留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后,更引发激辩,如特斯拉创办人穆斯克怒指ESG评分是个「骗局」、前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批评该指数泛政治化。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ESG在环境层面,考虑环境污染、控制的面向;在社会层面,考量如劳工的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及受影响产业之利害关系人的联繫;并要求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与公开度...等,关注项目如此包山包海,虽有利各方人士自行描绘美好愿景,却难有一套足以服眾的评价标准。

综上,从全球永续发展的立场来看,企业纳入ESG概念确是时代所需,但其范围远比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股东报酬最大化来得大且复杂,亦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因此,唯有针对ESG的报告制定全面可依循的标准,提高报告内容的透明度,并制定各种行业的监管治理规则、提高ESG评等所需数据的品质、要求ESG评等公正客观,才是逐步奠定ESG报告与评等公信力之法。否则,不仅企业漂绿行为难以杜绝、各界对企业ESG评等与相关指标也依旧会争吵不休,而ESG相关的金融资产终究只是一场道德派对下的产物,不能成为真正襄助社会永续发展的推手。

#企业ESG #揭露 #企业 #报酬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