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 Code
QR Code

一旦开始阅读传染疾病相关文献,很快就会读到疫病从「爆发」(outbreak)、「流行」(epidemic)到「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相关主题。有些传染病只在地方上爆发;有些则留在特定区域,疟疾就是发生在许多赤道国家的区域性流行病;新冠肺炎如果没有全球蔓延,也会被分类为区域性流行病。

传染病发生率 未来只会愈来愈高!

发现新病原不是什么新鲜事。WHO指出,过去50年来科学家已鑑定出超过1,500种新病原,大多发迹于动物,后来才传给人类。古老的传染病仍存在,就连大部分人都以为是古代才有的鼠疫,也仍未绝迹;2017年,鼠疫入侵马达加斯加,造成2,400人感染,超过200人丧命。WHO每年都接获至少40起霍乱爆发的通报。1976年和2018年间,伊波拉病毒共有24起地方爆发和一次地区性流行。如果把小型传染病算进去,每年可能有200起以上的传染病爆发。

当疫情爆发成为全球大流行,每一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打从开始研究传染病以来,我就一直很担心这个问题。尤其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这类影响呼吸道的病毒,传播速度很快,特别危险。

全球疫情发生率只会愈来愈高。一方面是因为都市化让人类以愈来愈快的速度侵占自然栖地,与动物的接触变多,病害也更有机会从动物跳到人身上。另一方面,国际旅行愈来愈频繁,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每年国际入境人次高达14亿,而1950年时只有2,500万。

1918年的大流感,造成5,000万人丧命。过了一个世纪以后,我们才又遇到这场全球大灾难,实属侥幸。

冠状病毒是造成普通感冒的三种病毒之一,我在2000年代早期涉猎相关知识时,人们对冠状病毒的讨论远不及流感。但我了解得愈多,就愈感到人类根本还没准备好面对严重的呼吸道病毒流行。早在2009年,一份WHO的报告描述对当时猪流感的应变:「人们完全没准备好如何因应一场严重的全球流感大流行,或任何同样会散播全球、持续不退的公卫紧急危机。」这份报告罗列出详细准备步骤,然这些检讨几乎没有任何一项被落实。

伊波拉病毒很可怕,会让病患七孔流血,但由于这个疾病发作很快,而且会导致病患瘫痪,所以不会感染上千万人。但流感与冠状病毒不一样,一般人很难想像疾病传播有多迅速,在新冠疫情前,大部分人都不曾遇过感染人数指数成长的例子。

2015年,我以「下一场疫病大流行?我们还没准备好」为题,在TED发表演讲。放在结尾的动画描绘一场如1918年流感般的传染病,如何造成3,000万人死亡。五年后,新冠肺炎开始蔓延全球。

新冠疫情爆发后,我们才惊觉,我们并没有健全的公卫系统可透过社区监控疾病进展,而就算民眾接受诊断筛检,也要好几天才能得知结果。在疫情大爆发时,必须让每个人都容易接受筛检,并快速得到结果;任何採样后要等待超过48小时才能得到结果的筛检,都于事无补。

我深信创新的力量。创新不只是採用新机器或研发新疫苗,也指不同的做事方式、新的政策或资助公眾利益的好方案,才能确保好的新产品与新服务可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发挥最大的效益。

医疗诊断领域已有各式的新兴技术,可让诊断程序更便宜也更简单,因此也更容易在必要时扩大使用规模。

以检测工具为例,我最感兴趣的是英国LumiraDx推出的产品,他们正在研发可检测多重疾病的机器,这些机器操作简单,用途不限于实验室,还可在药局、学校和其他场所使用。

更多摘文详见:

bit.ly/3b0FfCo

#流行 #爆发 #病毒 #筛检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