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供应来源

以2014年俄罗斯、乌克兰克里米亚衝突为例,乌克兰虽不是工业大国,但因比较利益原则而为全球半导体级氖气最大供应来源(市占率约50%),衝突期间就使得氖气一度面临断供风险,半导体制造业者自当时即积极寻求来自其他地区的氖气供应商。然而,氖气是炼钢业的副产品,其他生产据点若不似俄罗斯具重工业背景,企业採购成本势必拉升。

分散生产基地

以2018年美中贸易战为例,川普政府运用提高自中国进口关税等手段,驱使业者将生产基地移出中国大陆,造成初期产能建置的投资、等待学习曲线的时间,以及物流成本的拉升。

提高安全库存

以2021年车用晶片缺货潮为例,品牌车厂于2020年上半年曾因疫情衝击评估汽车市况不佳,取消委托晶圆代工厂之车用晶片订单,然2021年市况回温,晶圆代工厂产能已被其他ICT晶片订单占满,无法取得。基于此一教训,车厂倾向建立更高的库存水位,自然伴随较高的库存成本与跌价风险。

整体而言,相对于自由贸易下所追求总体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乌托邦,强化供应链韧性必定是有代价的。然而即使如此,企业无法假设最糟的情形不会发生而置之不理,特别是在现今国际政经环境纷扰下,阻碍自由贸易的风险是愈来愈高。

以俄乌战事为例,为制裁俄罗斯,美国已对其施行基于《商业管制清单》(CCL)的许可证要求,针对包括微电子、电信、传感器、导航设备、航空电子设备、航海设备和飞机零件等编码3~9项目进行出口管制。此外亦针对俄罗斯建立新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透过「长臂管辖」以针对含有美国技术与软体的生产设备所生产之产品进行出口管制。

若以俄罗斯市场占我国主要资通讯产品整体销售比重视之,半导体约0.02%、个人电脑(品牌商)约3~6%、伺服器与网通产品则约1~2%,短期影响均属轻微。然而,制裁的影响是两面刃,且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存在有蝴蝶效应。例如,俄罗斯毕竟也是国际上的重要经济体,其石油产量占全球比重12%、天然气则占17%,而俄罗斯与乌克兰合计小麦产量则占全球比重33%,这些商品因战事发展导致无法进出口,即使能找到替代来源,全球总供应量少了就是少了,势必推升商品价格。2022年下半年因此将存在有通膨恶化风险,甚至导致消费品需求不振,不可不慎。

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做好最万全的因应方案总是较能减缓风险发生的衝击,也因此可能改变未来产业竞合格局。

首先,在多元供应来源方面,倘若供应商管理成本、或是供应品项战略地位很高,透过投资入股或直接併购等手段,将供应商直接纳为管理上可控体系内的一员,是企业常见的布局思维。然而因前述「反全球化」的呼声、在各国保护主义盛行下,短期间恐将使这类併购活动放缓,而回归到从研发合作或签订长约等策略联盟方式进行。值得留意的是,这类讨论似亦逐渐往国家层级发展,近期市场传言美国倡议「抱团」,由美、日、韩、台等四国组成晶片联盟(媒体称之「Chip 4」)即是一例,在更广大的盟友生态系内确保供应来源。

其次,在分散生产基地方面,企业更应密切关注国际政经情势演变,以及掌握各国推出的政策优惠。特别是在美中科技衝突下、各国被迫选边站,为确保关键物资的不虞匮乏(如:半导体),许多国家採取在本土复制整套供应链的方式来降低风险,成为海外企业进驻建立生产据点的诱因所在。

补贴优惠虽是企业重要考量、却非唯一考量,当地人才的取得、周边产业聚落的支持均须留意。近年来在各国政府高举ESG大旗下,企业不能只着重利润最大化,在节能减碳与当地市场社会责任都需要有相关配套,决策将更显复杂。

最后,无论採取哪种方式(或并行),各据点均须在当地建立库存,其中成品或半成品在运送途中也算是库存,导致存货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更须透过于上、下游导入云端服务与资料分析,建立即时、串联、安全的供应链资讯平台,提升需求预测精准度,方能改善库存问题。由于资讯共享有赖于彼此信任,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将从单纯的商业关系转化为伙伴关系,初期相互认识与理解的门槛虽因此垫高,但结盟之后合作将更为长久稳固。

(本文作者为资策会MIC产业顾问林柏齐)

#企业 #建立 #俄罗斯 #贸易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