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会将在6月27日讨论保险公司净值比(净值除以扣除分离帐户后的资产总额)的监理标准调整方案,金管会将资本适足率(RBC)与净值比做为保险公司财务健全的监理标准,连续两期净值比低于3%、或是RBC低于200%,就必须依照保险法相关规定启动改善措施。
台湾寿险公司为了扩大资产规模,长达十年推销本质并非保险的「储蓄险」,收取保费大量转出国外购买海外债券与股票,寿险公司转型为「类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规模急速膨胀,总资产在去年底已经高达33.3兆元,其中海外债券、股票等投资部位更逼近新台币20兆元。在联准会(Fed)快速升息,美元股票与债券价格大跌的衝击下,资产跌价大量减损净值,整体寿险业的净值从去年底的2.7兆元,在短短四个月内跌到剩下1兆6,992亿元,到6月底极有可能多数寿险公司的「净值比」都跌到5%以下,更有多家面临3%的监管底线,爆发寿险公司集体出现财务指标危机的风暴。
大量寿险公司「净值比」在短短几个月就跌到3%的临界点,形成全行业的危机,是前所未见的警讯,庞大的资产来自大量销售利变型寿险,实际上是「类定存」的储蓄险商品,寿险公司帐上鉅额的资产价格虽然重挫,只要没有挪用的疑虑,实际上风险仍然可控。但是寿险公司毕竟不是资产管理公司,必须遵循全世界监管寿险业的规则,如果下半年债券利率再往上升、股市再跌,有一半的寿险公司都濒临3%的净值保卫战,必然会对台湾金融安全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不过我们并不担心,台湾金融体系的安全,原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危机中摸索出来的。我们在1980年代有动摇国本的十信风暴,90年爆发股市从12,682点暴跌到2,475点的大泡沫,其间有证所税风暴,有新台币匯率大升值造成的中小企业倒闭潮。那是躁动且脆弱的金融体系,从政府到业者到消费者,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缺乏现代金融的基本观念。
90年代台湾科技制造业的国际化,让贸易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与国际接轨,但是整个90年代台湾资金外流,房地产泡沫破灭、黑金政治与银行勾结、加上股市作手挪用银行资金炒作,最终吃光新银行开放所创造的果实,高雄企银、中兴银行、花莲企银、臺东企银及宝华银行等陆续爆发挤兑,最终破产被政府接管。
为了整顿金融产业,当时的总统陈水扁启动二次金改,不仅造就了金控家族主导的民营金融格局,也因为金融家族与总统家族勾结而成为台湾金融史上最大的污点。陈水扁遭到起诉的11案,就有陈敏薰买官案、辜仲谅政治献金案、元大併復华案等等。
陈水扁担任总统时期,还爆发过双卡风暴,万泰银行的George & Mary Card成为消费者高利贷款的普及工具,银行业者明知这是饮鸩止渴的业务,却在「消费金融」的创新光环下陆续加入双卡泡沫,最后万泰银行沦为问题金融机构,多家衝刺双卡业务的商业银行同样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在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时出现流动性危机,仰赖中央银行出手才安度难关。
说到2008年金融海啸,08年之前,台湾的银行体系沦为国际金融垃圾的倾倒场,大量被华尔街抛售的金融垃圾,透过台湾的商业银行卖给了殷实的摊商、菜篮族、贵妇、中小企业主,许多战后婴儿族奋斗一生的积累,在银行理专的高息、保本的话术中烧成灰烬,遍布全台的大街小巷内,至今仍然听得到雷曼债受害者的暗夜哭声。
寿险公会建议调整净值比计算公式的应变方案当然有急迫性,但是我们不会知道下半年标准普尔指数是不是还有20%的跌幅,更不会知道2022年会不会重演1980年初Paul Volcker(保罗.伏尔克,美国前联邦理事会主席)狂拉利率的旧事,我们知道的是台湾寿险业者资产过度肥胖,全球股债较大的波动都会带来致命的打击,如果下半年全球股债继续恶化,那么台湾寿险业者将面临到空前的生存挑战。金管会、寿险公会、与所有业者必须拟具全面的防灾应变计画,从法规弹性、保户安定、海外金融往来确保、全面控管寿险公司的资产风险等进行360度的防护。至于寿险产业早就该进行的结构性整理,则是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同时,必须加速进行的重要工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