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言之,人民币匯价包括「在岸价CNY)」、「离岸价CNH」及「中间价」三种,也是中国大陆独特的匯率制度。其中,「在岸价」为中国外匯交易中心每日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日圆及港币的中间价,人行为主要参与者,其匯率政策影响举足轻重。现行交易规定「在岸价」的日内波幅不能超过中间价的上下2%。「离岸价」为中国以外可经营人民币放款业务的市场,最主要的离岸市场在香港,还包括伦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换言之,其匯价变动受国际因素影响大,但较能反映市场对人民币的供需。

又因离岸人民币交易量远小于在岸人民币,其匯价波动也受到「在岸价」影响,通常会高于在岸价格。当两者利差过大时,易出现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套利交易,二者最终向「中间价」收敛。

「中间价」制度源于2005年7月,人行宣布启动人民币匯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于人民币中间价如何计算,则歷经多年的调整,2015年「811匯改」期间,人行再度优化人民币匯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增加透明度,宣布人民币匯率中间价将参考多家商业银行的报价。2016年2月,人行明确人民币匯率「中间价」将参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和一篮子货币的隔夜匯率变动,再进行加权平均。2017年5月,人行又将「逆周期因子」引入人民币匯率「中间价」定价模型,但2020年10月又取消此因子,人民币匯率「中间价」重回2016年所制定的方式。据悉,人行调整人民币「中间价」的计算方法,其背后实有避免人民币扩大贬值和资本外流,及防止经济硬着陆的意图。准此以观,美方直指人行以「中间价」影响匯率,其实也不无道理。

匯率对一国之国际贸易影响甚鉅,尤其是大国更用以作为国家对外的战略「武器」。在美中已陷入无可迴避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下,两国政经博弈自然难以停止。君不见,除贸易战、科技战外,金融战更是剑拔弩张。中国大陆自1989至1994年间,几乎每年都被美国评为「匯率操纵国」,直至2019年8月5日,时值美中贸易战,在人民币贬「破7」后,美国以重大违规和匯率操纵,25年来首次把中国大陆列为「匯率操纵国」,恐是司马昭之心。

然中方也非省油的灯,在贸易战开打后,即加速「去美元化」脚步,如人民币国际化及数位人民币(E-CNY)推动。因为,一旦人民币崛起,将降低美元优势,美国的金融地位也可能岌岌可危。俄乌战争引爆后,更为人民币提供突破的契机。除此,在美国通膨狂飙下,联准会进入升息循环,迫使美元强升,不仅日圆、台币及韩元等亚币重贬;中国大陆在疫情反弹,实施「清零政策」下,经济下行明显,也因而放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更让美方见缝插针。

有道是,「观今宜鑑古」,英镑成为19及20世纪初最强的国际货币无庸置疑,但后被美元取代、欧元因欧盟横空出世、人民币顺势崛起,可谓各雄霸一方。歷史上没有永远的强国,也无永远称霸的货币;究竟,未来谁主浮沉,还是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有待见证。

#美中 #岸价 #美国 #中国大陆 #中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