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迫性骨折是指脊椎骨块或椎体塌陷造成骨折,导致严重的疼痛、变形和身高减少,常见发生于胸腰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产生持续性疼痛、驼背、神经损伤,甚至呼吸困难,经常造成老人背部疼痛或变形,但长时间卧床更易加速骨质流失,导致功能丧失,甚至影响生命。

健保署表示,治疗此类骨折目的是希望重建脊椎稳定度、减少疼痛、恢復活动能力。保守治疗方式为卧床休息、服用止痛药、穿背架、物理治疗等,待骨折自然癒合,缓解疼痛,但若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剧烈疼痛与无力,则建议採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是实施神经减压手术或合併脊椎融合骨钉固定术,但因多数病人有骨质疏松,将钢钉架在疏松的骨骼上,稳固效果不佳,且手术时间较长、伤口大癒合时间亦久,若年纪大病人或合併有其他慢性疾病,容易产生併发症。

健保署长李伯璋说,根据「骨科特材给付效益评估研究案」及医疗科技评估报告,若临床选用椎体成形术来重建脊椎稳定度,缓解疼痛所使用的「脊椎骨水泥」相较于健保给付的骨水泥,具显影效果、低温黏稠度高减少发生併发症,对病人更具安全性,可减少发生再次手术或感染,缩短住院天数,具临床必需性。

有鑑于此,今年3月的「全民健保药物给付项目及支付标准共同拟订会议(特材部分)」,通过将「脊椎骨水泥」医材纳入健保给付,自今年7月1日起上路,每位病人最高给付6万8000点,健保给付每位病患每次手术1组(包),估计健保1年投入2.0亿点预算支应,1年约4300名病患受惠。

#病人 #脊椎骨 #水泥 #椎体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