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委员会发布的「2050净零碳排的路径图」,产官学研各自解读。对于国家第一次提出长达30年的计画,除了如何对接国际、碳费碳税交代不清外,一般而言,已具备大国思维架构,在台湾当前防弊大于兴利的氛围下,已相当不容易。
净零碳排之外,台湾应更重视永续循环的议题,2021年台湾发生了百年大旱的缺水危机,经济部也启动了紧急抗旱作业。除了分区轮流停水或减压供水外,也纷纷启动了各种紧急开发替代水源的计画,同时成立了「抗旱国家队」,包括再生水及海水淡化移动式机组的设立。由于政府应变得宜,加上老天爷的保佑-及时的天降甘霖,让我们幸运地渡过了缺水危机。
有鑑于此,政府也正式启动了封存已久的海水淡化厂兴建计画,以因应未来的产业发展。今年(2022)4月新竹及台南海淡厂环评的初审也获得初审通过,不过,舆论意见分歧,加上今年雨水丰沛,让好不容易要启动的海淡计画蒙上阴影,我们则认为以下的论述或可做为政策採行的参考。
一、全球暖化、气候变迁造成降雨的异常,未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降雨方式会越来越多。台湾用水主要来自季风及颱风季节的降雨,并利用上游河川水库来贮存。但近年来因环保团体抗争及土地取得不易,未来再盖新水库的机会越来越困难,甚至不可能,所以才会有多元供水的政策,进而推动新兴水资源法的诞生,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再生水及海水淡化水的替代水资源。
二、再生水的用途有其局限。再生水建设虽然是污水厂废水回收,符合环保发展的趋势,也成为台湾发展新兴水资源的主流。目前再生水如雨后春笋般的到处推动,但依法规限制及民眾的观感,它的用途受到限制,只能供食品工业以外的产业使用,而且产出的再生水品质较受质疑。相形比较,海淡水的用途较广,产出的水质也较值得信赖。
三、海水淡化最为人诟病的是能耗问题,也就是反对者常说的「用电换水」。但近年来,国际海水淡化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除了更多「高通量」、「低污堵」的薄膜产品问世外,能源回收装置也发展越来越成熟,全球每年超过500万CMD(cubic meter per day;公吨/每日)的新厂投入生产。而随着更多数十万吨及百万吨级的大型海淡厂设置后,市场上的生产成本已可成功降至每吨水0.4美元左右。随着更多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引进,低耗能、低碳排的机组,有机会进入市场。
四、未来有机会解决海淡水的污染问题。在污染问题上,现有卤水排放虽经扩散模式演算,以及国际实厂过去多年的观察验证,并不会造成海洋的生态污染。但基于节能减碳的趋势,近年来国际海淡协会针对卤水排放提出各种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其中包括海上採矿、盐卤制造及渗透压发电等技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一定可以找出更具经济效益的产品。
五、企业在面对缺水、缺电的潜在风险下,除了节水、节电的传统思维外,应採取更积极的「水资源正效益(Water Positive)」用水策略。从过去使用自来水与民生及农业争水的方式,到自筹或购买更多的新兴水源,也符合企业ESG的潮流趋势。如此一来,就有「换水机制」的效益产生,而且可省下政府再增加开发传统水源所需要的经费。
台湾四面环海,海水又是永不乾枯的水库,也是最为稳定的替代水资源。过去国内因不缺水,加上水价太低,海水淡化虽是国际上的显学,可是在国内是不被重视的冷门科技。政府部门及大学里的专家学者少之又少,但随着缺水问题难解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用水需求,水电稳定供应已是国内不得不重视的战略物资,海水淡化厂的兴建及技术发展,已是产官学研各界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如果能形成共识,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能有更多专家学者的投入,并吸引更多的业者参与,未来配合再生能源业的发展,让台湾建构更具韧性的水电产业,同时也可扶植产业发展,使水电产业由输入型的产业转为输出型的产业,创造ESG的外匯收入。
综合上述,多元供水既然是政府的既定政策,台湾四面环海、加上国际海淡厂及国内离岛的多年经验验证,海水淡化绝对是可靠且稳定的供水来源,而我们更要珍惜老天爷给台湾天然的充沛资源。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