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愿景难以吸引员工
很多人说公司的愿景应该像是北极星一样,引领企业前进的方向,这个观点作者是认同的,只是这样的订定方式会引发问题,当把愿景订到像北极星一样的高度时,有时会发现是很难落地执行的,也会让员工们觉得这个愿景好像太高大上,跟自己没有关系,也没有自己的想望在这愿景里,而缺乏实践愿景的动力。举例来说,若将「勉觉创新」公司的愿景订为成为「台湾中小型企业推动创新的第一把交椅」,这样的愿景就有点远大了。各位可能会觉得作者认同将愿景订定成北极星的高度,却又认为这会有问题,是件很矛盾的事,其实不然,只是这中间需要适当地转换而已。
该怎么转换呢?首先,要引导企业去思考在这个远大的愿景的指引下,公司在近期3年间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作者把这样的愿景,定义为「可落地的愿景」。它往上承接了远大愿景的一部分,往下可以开展成比较具体的目标与行动计划,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概念,也是实现远大愿景的短期里程碑。
延续先前所提,「勉觉创新」的愿景是成为台湾中小型企业推动创新的第一把交椅,然而,这样的愿景似乎有点高大上,我们不妨再拉近一点思考,如果未来要达成这样的愿景,在近期3年内,公司必须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企业?而这就是可落地的愿景。对勉觉创新来说,近期3年可落地愿景可能是「台湾中小型企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家」,而这样的愿景要是短期3年内可实践的,也要是内含在远大愿景内的。当然,这样的愿景也必须包容员工的想望,这样实践愿景的力量才会大。
形塑并衡量指标与目标值
一旦可落地的愿景确认后,企业必须进一步思考,若要衡量可落地的愿景是否已经达成了,需要那些衡量指标,记得愿景的每个面向都必须考量到。以勉觉创新可落地的愿景为例,举例来说,「愿景衡量指标」之一为「勉觉创新知名度」,以「网路声量」为衡量指标搜集方式,2025年目标值为每月30则。订定完愿景衡量指标与目标值后,记得要检查这些指标与目标值,假设都已完成了,是否可落地愿景就已达到。
愿景衡量指标与2025年目标值确认后,接着就会回推近3年的目标值,若「勉觉创新知名度」2025年目标值为每月30则、2024年设定为每月15则、2023年为每月10则,2022年则为每月5则。近3年目标值出来后,接下来就会根据目标拟定推行策略或行动计画,如此一来就完成了从公司愿景到落地行动的制定过程。如何将远大的公司愿景,转变成可落地的行动,第一步要先拉近思考,描绘可落地的愿景,接着就可循序渐进推导后续的目标与行动计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