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根据全球国际谷物协会(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估计,中国大陆在2021年~2022年产季末的粮食库存为3.234亿公吨,超过全球总量6.074亿公吨的一半,指责中国大陆大量囤积粮食,让缺粮问题更加恶化。对此中方提出反驳指出,为确保13多亿人民人免于挨饿,中国大陆除了积极增产外,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也指责美国没有採取任何措施,减少自身的粮食能源化消耗,少数国家透过操纵全球粮食贸易体系,牢牢把持了世界的饭碗。双方各有说词,却不是以积极做法,来帮助受飢饿之苦的人民,反让问题更加复杂化。

一定程度的价格波动属于市场自我调节表现,若短期暴涨暴跌不仅不利于产业发展,加剧市场的不安情绪,也助长人为操控,扩大粮食短缺的风险。造成此波国际粮价大幅波动主因包括:1、俄乌军事衝突;两国均是全球重要小麦、玉米出口国,俄乌战争影响到小麦、玉米出口,导致国际小麦、玉米价格大幅上涨。

2、极端气候带来灾害;传统农业仍须看天吃饭,如今极端气候加剧,天然灾害频传(如义大利、澳洲、墨西哥、巴西、加拿大和美国持续高温乾旱,德国、比利时、印度、中国河南遭逢极端暴雨,还有非洲蝗灾,非洲猪瘟、夜行军虫等),气候不佳衝击中国大陆、印度、南美与部分欧洲地区的谷物收成,供给减少推升粮食价格上涨。

3、投机资本介入炒作套利;投机资本炒作粮价,对粮价高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粮食价格不再单纯由粮食供求关系决定,投机资本炒作粮价,成为粮食市场的「隐形杀手」。

4、目前全球粮食交易量绝大部分(约80%)为「ABCD」四大粮商即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所掌控,涵盖整个产业链,对大宗农产品拥有定价权,也左右全球70多亿人的日常生活。垄断粮食等农产品,既可以牟取暴利,甚至使粮食武器化,来控制个人乃至国家。

5、粮食被用于生质能源;生物燃料被视为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有助应对气候危机及摆脱对石油依赖,为此美国大量运用可供食用的玉米及大豆,来生产生物乙醇及生物柴油,并透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政策支援。2021年美国生物燃料出口值为34.9亿美元。估计每年有36%玉米、40%黄豆油拿去做生质能源。而全球每年拿去做生质能源的食物,总热量(以卡路里计)约可喂饱19亿人,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到2030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可达3亿吨,比目前的水准增长三倍。

6、中国抢购囤积;中国14亿人口吃饱是大问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储备粮数量,避免受制于人,居安思危,把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或有其必要性,目前中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小麦、稻谷库存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至于合理储备量的上下限,目前并无国际标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粮食安全衡量标准,为粮食库存量占消费量之比例不得低于17%至18%,相当于该粮食约二个月之消费量,台湾稻谷库存量为75万吨,足供全国7.5个月消费,非常时间如何规范须共同来规范。

造成此波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应该是复合因素所致,不应归责于单一因素,反模糊焦点,无助问题的解决。当前人类的粮食系统,往往强调数量而不是质量,致引发一系列健康和环境问题。从这次的粮食安全危机,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类正面临着由衝突、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引发的生存挑战,为增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除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提升粮食自我保障能力外,需要透过国际合作,加速推动全球粮食系统,朝向更具弹性、可持续性和復原力,以便更好地为未来的危机做好准备!

#玉米 #美国 #中国 #中国大陆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