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近年肆虐全球,各产业发生诸多变化,原先西方国家有意减少对中国产线依赖计画因而受挫,疫情使中国在全球出口占比持续提升,且抢先卡位住新能源车、太阳能等新兴领域,世界工厂地位能继续坐稳。
华尔街日报报导,虽然西方国家透过关税等手段,想降低对中国产线的仰赖,但新冠疫情衝击下,让全球仍必须依靠这座世界工厂。
在2020~2021年,率先爆发疫情的中国也最快稳住阵脚復甦,这段时间,中国工厂拥有供应链优势,医疗物资、远距办公、居家活动需求下,西方国家对中国电脑、健身器材商品需求大增。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指出,在全球电子产品领域,中国出口占比从2019年38%提升至2021年的42%,同期纺织品出口占比也从32%升至34%。
综观全球主要经济体货物出口占比,UNCTAD数据显示,中国从2019年约13%提升至2021年约15%,而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占比全数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2018年,中国占比不升反降,疫情扭转相关状态。
报导指出,2022年虽然上海等中国核心城市在疫情爆发后受严厉的封控措施影响,但在通膨、俄乌衝突等背景下,中国出口热潮仍在持续。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6月出口额(以美元计价)大增22%,而贸易量仅增5.5%。美国普查局数据指出,今年上半年美对中贸易逆差,较去年同期扩大21%至2,220亿美元。
中国近年在精密工业商品上大有斩获,压缩德国出口占比。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包括新能源车等预计未来规模会持续扩大的新兴领域抢占先机,今年上半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大增113%,电动汽车也在7月创下出口29万辆的单月新高。另一方面,美国仍在努力降低「中国制造」在世界的比重,诸多美国大品牌已要求供应商转移至越南等地,苹果等知名企业也持续传出将在多地生产旗下产品。
部分专家认为,中国虽稳坐世界工厂地位,但其他面向的乏力将使其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中国7月贸易顺差大幅扩大至1,000亿美元,但这并非亮点,出口背后反映出进口与内需疲软的失衡问题,当前政府防疫纾困主要着眼提供制造商补贴与贷款,并未成功帮助消费者、提振内需。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