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与东海大学组成的跨校研究团队,发现雄果蝇大脑内参与胰岛素生成的细胞因基因缺失,将会造成类胰岛素神经激素过度分泌,最终发生雄果蝇同性间的求偶行为以及夜间睡眠障碍,这结果有助于植物病虫害防治以及糖尿病研究。
暨南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傅在峰、副教授曾惠芬与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蔡玉真等组成跨校研究团队,利用果蝇模式生物一窥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间紧密维繫的求偶行为反应,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通讯》。
6年前的初秋深夜,蔡玉真一如往常的在研究室挑灯研究,发现一基因转殖品系的果蝇具有明显的夜间睡眠障碍与过度活动的行为,更意外地观察到该转殖品系雄蝇间具有明显的同性间求偶行为,这些「观察」成为展开研究的重要开端。
暨南大学与东海大学的跨校研究团队发现,在雄果蝇大脑内参与胰岛素生成的的细胞簇中,若其中的wide awake(又称wake)基因缺失,将使胰岛素神经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嗅觉感觉神经元对雄性特异之性费洛蒙的感受力显着降低,终至发生雄果蝇同性间的求偶行为。
傅在峰说,单一基因wake在神经分泌细胞主导一系列长距离且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活动,影响复杂的动物行为,透过基因操作也能操控生理反应,希望针对植病昆虫害提供新兴防治策略,未来更将进一步检视人类或高等动物wake同源基因是否也具此重要功能,进而应用在医疗做为胰岛素分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研究。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