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立法院举办的「储能电池产业发展与国产化扶植」公听会,当天参与产学研代表200人,面对诸多国家大力投资与落实电池供应链在地化政策,电池产业发展规模上已明显落后的台湾,对于攸关国家安全、能源政策、经济议题的电池产业,政府主管部会应有更积极的作为。
诚如弹道飞弹精准打击主要仰赖半导体晶片,电动车与储能系统「关键均在于锂电池」,「净零排碳政策」与「扶植锂电池产业」相互链结至关重要。
今年3月30日国发会公布「2050净零路径」,规划2023至2030年推动12项关键战略,总预算编列近9,000亿元,其中「运具电动化」、「电网与储能」两大项占比逾4成。
过去电巴补助政策未将关键电池芯纳入国产化项目,因此不仅未带动国内电池产业链发展,反让营运商藉机打压国内电池芯价格,恶性循环下,国内电池芯厂无缘进入电巴市场。
因此,台湾电池协会杨敏聪理事长建议,政府投入净零排碳预算是人民血汗钱,须带动国内电池产业发展,透过产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因此应明确规划国产化「项目与时程」,以有助于国内电池产业壮大,成为绿能护国长城。
业界估算,台电规划2025年储能系统装置目标1.5GWh,政府推动2030年市区公车全面电动化,1万辆市区公车需要电池约2GWh,小客车与机车新售全面电动化,以国内每年新增车辆推估,电池约需23GWh,政府政策带动电池总需求高达26.5GWh,产值逾2,650亿元;庞大市场商机若政府坐视任令国际大厂宰割,将断送本土电池产业链发展机会,对国家损失将无比巨大。
中美科技战越演越烈,供应链在地化、去中化,已成美国及其盟友重要产业政策方向与主流趋势,半导体、锂电池供应链去中化更被视为重中之重;业界代表呼吁,储能电池系统涉及国安、能源、经济议题,观察美、欧、亚多国政府皆大力推动储能电池供应链在地化,台湾也不应再自限于WTO规范,应更积极扶植本土储能电池产业国产化,在储能、电动车产业发展早期阶段,及早採取务实有效的产业政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