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紧张,大陆海关要求台湾输陆货品须标示「中国台湾」,超过1个月以来,财政部关务署已收到经济部移转台商卡关案件共6件。但目前仅1件协处成功完成通关,还有5件尚无进度。相关官员提醒,台商要有心理准备,货品有可能「没有回应」、「石沉大海」。

8月初美国眾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引爆两岸局势紧张,当时除台湾部分食品在大陆遭禁,北京也要求台湾输入货品必须标示「中国台湾」或「Taiwan, China」,不可以採用ROC、台湾字样,此后便陆续传出不少台商的货品遭到卡关。

根据统计,经济部国际贸易局转财政部关务署处理卡关案件达到6件,首件是8月5日开始转知处理,海关透过《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窗口协处,至8月23日对方通知已经完成通关。光是1件的处理时间就超过2周,剩余的5件仍在处理当中,成绩相当不理想。

相关官员表示,以前台商货品卡关就会请海关或ECFA窗口协助处理,有时数个月1件、有时候1个月1件,但不可否认有重大事件或政治事件发生时,遭到卡关数量就会变多。例如2年前ECFA满10周年时,就有1个月内出现多宗卡关案件,理由包含数量与报关单不符、检疫问题等。

这次遭到卡关需要协处达6件,算是较大量,原因都与「地点标示」有关。有些是货品标示,有些则是文件标示不符。官员表示,遭卡关的台商都会要求海关「保密」,包含牵涉的货品、数量、遭到卡关的关口等。

官员透露,一般台商货品遭到卡关或牵涉金额较大的案件,都会先自己找管道处理,非不得已才会寻求政府协处,所以6件卡关案牵涉的金额不会太大。

就过去的经验,快则一星期内处理完成,慢则真的「已读不回」或「没有回应」,甚至货品就此消失。由于遭到卡关案件牵涉到陆方法规、规范,台湾海关无权干涉,意即我方海关、ECFA窗口也只能被动关心,台商要有货品就此「石沉大海」的心理准备。

相关官员表示,海关帮忙的案件,并不会限制只在「ECFA早收清单内」的货品。目前剩下的5案,会继续追踪、协助处理通关。

#协处 #台商 #处理 #货品 #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