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已过中秋,立法院也已开议,本会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审查明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各部会的预算在未来几个月陆续会受到立委的检视。然而,我们的预算、财政统计相当复杂,能看明白的恐怕不多,想想,不明白又如何监督?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国目前的政府债务是多少,多问几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这里有中央政府债务、各级政府债务、还有依国际货币基金(IMF)所定义的政府债务。可想而知,有人会答5.7兆,有人会答6.6兆,也有人会答7.4兆。

更麻烦的是,这三个债务统计于不同统计报告里,所列的位置也不同,把这些不同定义的债务统计集合列张表,并在表下注明清楚,让想了解财政者一目瞭然,有那么困难吗?尤有甚者,IMF定义的政府债务,由于包括普通基金与非营业基金,以前表中还会列出两者总和,并陈示占GDP的比率,自107年以后编印的报告,未再列加总数及占GDP比率,这是要考验读者算术能力?或是因为加总后的债务数字太大,所以把这一题留给有兴趣的人自行计算?

由于我国政府预算除了年度预算,还有特别预算、非营业金预算,帐本如此之多,若最后的统计不用逻辑加以陈示,会让大家如同瞎子摸象,看不清财政真相。例如,过去政府官员常说民国95年、96年中央政府收支平衡了,表面上,决算后是有166亿、834亿的剩余,但併计特别预算之后,依旧短绌907亿、98亿,并未平衡,财政情况并不如单一数字所呈现得这么好。因此,将不同定义的数字整併陈示,相互对照,是非常重要的事。

再者,由于特别预算是跨年度的,四、五年不等,若决算数都要等执行完才公布,未免太慢,举例来说,目前在财政统计资料库里,查询「总决算及特别决算」收支、余绌资料只能查到106年,自107年以后全是空白,这意味着去年的资料,得四、五年之后才看得到,统计参考价值尽失。随着政府因应经济、国防及疫情的特别预算愈编愈多,没有特别决算的统计,根本看不清楚财政真相,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

财政为庶政之母,一国财政健全与否攸关国家经济的稳定及社会的安全,而财政是否健全则须仰赖统计,因此追求统计的准确,不能有模棱两可的空间,必须追求到最完美,对此我们有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财政统计的逻辑性待加强:以併计总预算及特别预算的「债务举借」为例,去年9月编印的重要财政指标所列的110年预算数4,140亿,底下有1~8月的实际数为2,970亿,迨年底公布的110年预算数升至7,410亿,1~12月实际数3,370亿。今年初所编印的报告,110年所列的依旧是预算数,只是变化颇大,年初所列数字达9,258亿,近期又变成6,025亿,同样110年的预算数,却如此变来变去,如同变魔术一样,政府也不在表下稍作说明,是追加预算吗?或者是什么原因?这个忽升忽降的预算数到底想表达什么概念?让人百思不解。

第二、特别决算宜逐年公布概估数:特别预算经常一编就是四、五年,若待其执行完再公布决算数,延迟太久,失去决策参考价值。如今已是111年秋天了,但近几年併计总决算及特别决算的收支、余绌、债务举借统计仍是未知数,以致资料库查不到,而报告所列者仍是预算数,对于想了解当前财政者,形成诸多障碍。政府应考虑于年度结束后,先公布决算概估统计,以让外界对于前一年特别预算执行情况有所了解,如此才看得清财政问题。

第三、统计附注说明应更详实:财政统计有先天的门槛,加上同一统计又有多种定义,还有预算数、决算数之分,非仅一般人难以读懂,就连政府官员也未必讲得清楚,因此一旦本期数字有变化,有必要于附注详实说明。我们仍以「债务举借」为例,从去年到今年初,表下附注都说:「债务举借107年(含)以前为决算审定数,108年起为预算数。」但近几个月这一行说明却修正为:「债务举借98年(含)以前为决算审定数,99年起为预算数。」过去十多年的资料(99~110)弹指之间皆变为预算数,这是什么逻辑?让人愈看愈糊涂,若非笔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也应在表下注解说明清楚才是。

政府统计编制的目的,是让人看懂,而非让人坠入五里雾中,尤以财政统计的难度,需要更加用心,才能更有逻辑反映财政问题,而让施政行稳致远。主事官员应回归统计原意,全面检视财政统计,以让不久的将来,财政统计能以全新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决算 #债务 #特别预算 #特别 #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