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莺歌老街弯进永昌社区,街景从热闹喧哗变为静谧,一间间陶瓷窑厂隐身其中,传承4代、以父母为名的「清宝窑」,是少数结合陶艺教学的窑厂,配合「永昌陶瓷产业亮点再造计画」,与游郁心携手传承陶艺文化不遗余力。
「清宝窑」老板陈毅豪说,阿祖1920年在莺歌开设窑厂,主力外销,他从小就在窑厂长大,小时候的他爱玩陶、捏陶,但对烧陶完全不懂;国二那年父亲因心肌梗塞骤逝,加上母亲投资失利,只好卖掉家族窑厂,电机系毕业的他选择从事电子业,但母亲对陶瓷仍有难以割舍的感情,重返莺歌火车站附近开店,贩售的陶瓷则是批货而来,很想恢復昔日家族窑厂荣景的母亲,总不断探询他继承家族窑业的可能性。
「爸爸过世时,身上穿的就是窑厂制服。」陈毅豪说,他考虑了2个月,最后决定放弃高薪的电子主管职位,返乡延续家业,弥补爸爸骤逝的遗憾,一切从零开始。
陈毅豪22年前租下厂房,四处请益、做中学,并自父母陈清万、古宝玉姓名中各取一个字,以「清宝窑」之名再出发,并用电子业的概念改善制程、提升商品精致度,不仅接到不少代工单,产品更批发销售至全台老街、花市,一步步打响「清宝窑」招牌。
6年前,「清宝窑」搬迁至莺歌永昌街,因厂房场域大,区隔出教育与生产空间,吸引游郁心找上门,盼能「打开窑厂」,让民眾到莺歌老街不再只是走马看花,能更进一步认识学习陶瓷技艺,陈毅豪与妻子陈錞忆认同游郁心的理念,也乐于推广陶艺文化,甚至为每个参访学校、单位设计客制化课程,就读国一的儿子更是2人教学的得力小助手,但受限人力,目前窑厂参观加上手做陶教学採预约制。
「开放窑场后,清宝窑能见度变高,同业互相串联的关系更紧密,小朋友的反馈更给我继续往前的动力。」48岁的陈毅豪说,如今老师傅日渐凋零,技术出现断层,夫妻已算是年轻一代,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投入这个行业,让陶瓷技艺不再是大家口中的夕阳产业,代代相传下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