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沿近海的海洋资源,基隆区渔会、台电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合作,28日上午在基隆市滨海休閒园区,展开鱼苗放流活动,现场有150名海大附中的学子协助,共放流5000尾嘉鱲及5000尾条石鲷。基隆区渔会表示,预计明年会在基隆屿扩大放流鱼苗,復育基隆海域的海洋环境。
基隆区渔会理事长简建辉指出,过去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全球环境快速的变迁且难以改善,导致海洋中鱼类的数量愈来愈少,渔业资源匮乏已成全球问题,因此沿近海海洋资源的维护,对于当地渔业和社区永续经营,就显得更为重要。
为避免盲目放流造成生态浩劫,规画活动时,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廖正信教授团队合作,透过调查及评估,避免因物种不合适而威胁到原生物种族群的生存,或窄化野生族群的遗传多样性。
另外,放流前针对放流鱼苗的生理及基因检测,确保鱼苗健康无虑,再配合标籤标识、基因标识放流后水下纪录观察,以利放流后续的持续追踪研究,同时与海洋大学附属中学师生合作,让年轻学子实际参与鱼苗标识过程,了解復育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廖正信指出,透过在放流鱼苗的鳍上做标籤标识,后续将可以有效观察放流的鱼苗在海域里的生存状态,他也特别请在附近钓鱼的民眾以及渔民帮忙,若捕获身上有标籤的鱼,能放回海中。
简建辉强调,基隆区渔会预计明年初,扩大于基隆屿放流鱼苗,但放流的鱼种还没有确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